心理测试技术在涉恐人员社会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2 16:34
在恐怖主义肆虐的形势下,如何利用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对接受了刑罚执行或安置教育的涉恐人员的社会危险性进行评估,成为我国当前反恐工作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探讨心理测试技术对涉恐人员的社会危险性进行评估的可能性与有效性,本研究在分析总结涉恐人员社会危险性评估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首先在已有心理测试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涉恐人员社会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实际需求,开发编制出了包含过渡题、情节题、态度认识题和即时心态题的涉恐人员社会危险性评估心理测试题。然后,根据研究目的和所编制的心理测试题设置相应的涉恐模拟场景,以皮肤电反应强度作为检测指标对所编制心理测试题的效度进行初步地检验。而后,在预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心理测试题进行修改与完善,并对评分方法、图谱评判和测试程序进行完善。最后,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修改完善后的涉恐人员社会危险性评估心理测试题的测试效度进行实验室研究。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心理测试技术可以应用于涉恐人员的社会危险性评估工作,涉恐人员社会危险性评估心理测试题能有效区分不同社会危险性程度(即社会危险性高和社会危险性低)的被试,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被试的角色判定准确率为69.7%。(2)社...
【文章来源】:甘肃政法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角色被试对测试动机情节题的皮肤电反应强度(2)被试对犯罪情节题皮肤电反应强度的方差分析
图 2 不同角色被试对犯罪情节题的皮肤电反应强度3)被试对受到其他暴恐思想影响情节题皮肤电反应强度的方差分察不同角色被试分别对于受到其他暴恐思想影响情节题的皮肤电水平。以皮肤电反应强度为因变量,用二因素混合设计就三个实验
图 3 不同角色被试对受到其他暴恐思想影响情节题的皮肤电反应强度.3.4 被试对态度认识题皮肤电反应强度的差异分析涉恐人员社会危险性评估心理测试题中的态度认识题,分为正向态度认向态度认识题。其中 16 道正向态度认识题的总评分为正向态度认识题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PT理论:关于心理测试机制的讨论与研究[J]. 范刚,王永红,吴倩.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8(05)
[2]心理测试技术在日本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 余军,范刚,杜佳燕,罗岑,彭伟林. 证据科学. 2018(02)
[3]恐怖活动罪犯与极端主义罪犯的社会危险性评估——基于再犯预防的视野[J]. 黄彬.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4]皮肤电反应在异常心理评估中的应用初探[J]. 方沛如,李晓玉,聂挺,常海鹏,钟鑫. 现代信息科技. 2018(03)
[5]反恐法中的安置教育制度研究[J]. 张桂霞.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7(05)
[6]心理测试技术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J]. 范刚,余军.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7(02)
[7]论涉恐服刑人员监狱保障措施的完善[J]. 甄刘发.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8]CQT测试方法中准绳问题的编制研究[J]. 柳曼,刘洪广.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2)
[9]隐藏信息测试研究与应用[J]. 范刚,王昊. 中国司法鉴定. 2015(03)
[10]CQT测试法在投毒案件中的运用[J]. 庆海涛.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2(04)
硕士论文
[1]认知综合测试法检测无辜知情者效度研究[D]. 唐风玉.甘肃政法学院 2017
[2]认知综合测试法区分与案件不同关系者测试效度的研究[D]. 张敏.甘肃政法学院 2017
[3]认知综合测试法与犯罪情节测试法测试效度的比较研究[D]. 陈琛.甘肃政法学院 2017
[4]自我认知测试题评估与开发[D]. 王昊.甘肃政法学院 2016
[5]认知综合测试法区分涉案及无辜知情者的效度[D]. 杨丹.甘肃政法学院 2016
[6]中文认知综合测试法CCT)与准绳问题测试法COT)的比较研究[D]. 陈梦.甘肃政法学院 2015
[7]犯罪心理测试(测谎)若干问题研究[D]. 周军.郑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53258
【文章来源】:甘肃政法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角色被试对测试动机情节题的皮肤电反应强度(2)被试对犯罪情节题皮肤电反应强度的方差分析
图 2 不同角色被试对犯罪情节题的皮肤电反应强度3)被试对受到其他暴恐思想影响情节题皮肤电反应强度的方差分察不同角色被试分别对于受到其他暴恐思想影响情节题的皮肤电水平。以皮肤电反应强度为因变量,用二因素混合设计就三个实验
图 3 不同角色被试对受到其他暴恐思想影响情节题的皮肤电反应强度.3.4 被试对态度认识题皮肤电反应强度的差异分析涉恐人员社会危险性评估心理测试题中的态度认识题,分为正向态度认向态度认识题。其中 16 道正向态度认识题的总评分为正向态度认识题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PT理论:关于心理测试机制的讨论与研究[J]. 范刚,王永红,吴倩.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8(05)
[2]心理测试技术在日本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 余军,范刚,杜佳燕,罗岑,彭伟林. 证据科学. 2018(02)
[3]恐怖活动罪犯与极端主义罪犯的社会危险性评估——基于再犯预防的视野[J]. 黄彬.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4]皮肤电反应在异常心理评估中的应用初探[J]. 方沛如,李晓玉,聂挺,常海鹏,钟鑫. 现代信息科技. 2018(03)
[5]反恐法中的安置教育制度研究[J]. 张桂霞.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7(05)
[6]心理测试技术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J]. 范刚,余军.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7(02)
[7]论涉恐服刑人员监狱保障措施的完善[J]. 甄刘发.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8]CQT测试方法中准绳问题的编制研究[J]. 柳曼,刘洪广.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2)
[9]隐藏信息测试研究与应用[J]. 范刚,王昊. 中国司法鉴定. 2015(03)
[10]CQT测试法在投毒案件中的运用[J]. 庆海涛.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2(04)
硕士论文
[1]认知综合测试法检测无辜知情者效度研究[D]. 唐风玉.甘肃政法学院 2017
[2]认知综合测试法区分与案件不同关系者测试效度的研究[D]. 张敏.甘肃政法学院 2017
[3]认知综合测试法与犯罪情节测试法测试效度的比较研究[D]. 陈琛.甘肃政法学院 2017
[4]自我认知测试题评估与开发[D]. 王昊.甘肃政法学院 2016
[5]认知综合测试法区分涉案及无辜知情者的效度[D]. 杨丹.甘肃政法学院 2016
[6]中文认知综合测试法CCT)与准绳问题测试法COT)的比较研究[D]. 陈梦.甘肃政法学院 2015
[7]犯罪心理测试(测谎)若干问题研究[D]. 周军.郑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53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953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