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基层政府权宜型治理观的形成与转变
发布时间:2021-03-26 06:26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领域民生化、空间虚拟化的新场域对基层政府转变群体性冲突的治理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基层政府形成以维持社会表面的平和状态为行为基准的权宜型治理观,原因在于国家稳定的应然与实然的理解偏差、政社之间理想与现实的时滞效应。从"管理"向"治理"的观念重塑、"单一"向"多元"的主体拓展、"传统"向"数字"的工具转变以及"刚性"向"协商"的策略转化,是转变权宜型治理观的关键所在。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9,23(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群体性冲突的场域变化
二、基层政府权宜型治理观的形成路径与时滞效应
(一) 权宜型治理观的基本含义
(二) 权宜型治理观的形成路径
1.理念层面:国家稳定应然与实然的理解偏差
(1) 应然层面:国家稳定、政治稳定与社会稳定
(2) 实然层面:钟摆式非均衡状态下基层政府的稳定理解偏差
2.操作层面:政社之间理想与现实的时滞效应
(1) 政治泛化的偏差
(2) 法治缺失的偏差
(3) 政府职能的偏差
(4) 权责失衡的偏差
三、新场域下基层政府群体性冲突治理观的重塑与转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中国的“维稳政治”:沿革与特点——以抗争政治中的政府回应为视角[J]. 肖唐镖. 学海. 2015(01)
[2]从“维稳政治”到“法治中国”[J]. 魏治勋,白利寅. 新视野. 2014(04)
[3]维稳的理念与方式反思——以党的群众观为视角[J]. 项赠. 求实. 2014(01)
[4]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现实群体性事件比较分析[J]. 郝其宏. 电子政务. 2013(11)
[5]民权保障:基层维稳机制有序运行的逻辑起点——基于维稳与维权关系的分析框架[J]. 陈发桂.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9)
[6]“中国式”维稳:困境与超越[J]. 唐皇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7]“稳定政治”:中国维稳困境的政治学思考[J]. 容志,陈奇星. 政治学研究. 2011(05)
[8]“维权”与“维稳”的高成本困局——对中国维稳现状的审视与建议[J]. 张荆红. 理论与改革. 2011(03)
[9]官场系统中的维稳心态[J]. 彭光芒. 人民论坛. 2010(27)
[10]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 于建嵘.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06)
本文编号:3101129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9,23(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群体性冲突的场域变化
二、基层政府权宜型治理观的形成路径与时滞效应
(一) 权宜型治理观的基本含义
(二) 权宜型治理观的形成路径
1.理念层面:国家稳定应然与实然的理解偏差
(1) 应然层面:国家稳定、政治稳定与社会稳定
(2) 实然层面:钟摆式非均衡状态下基层政府的稳定理解偏差
2.操作层面:政社之间理想与现实的时滞效应
(1) 政治泛化的偏差
(2) 法治缺失的偏差
(3) 政府职能的偏差
(4) 权责失衡的偏差
三、新场域下基层政府群体性冲突治理观的重塑与转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中国的“维稳政治”:沿革与特点——以抗争政治中的政府回应为视角[J]. 肖唐镖. 学海. 2015(01)
[2]从“维稳政治”到“法治中国”[J]. 魏治勋,白利寅. 新视野. 2014(04)
[3]维稳的理念与方式反思——以党的群众观为视角[J]. 项赠. 求实. 2014(01)
[4]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现实群体性事件比较分析[J]. 郝其宏. 电子政务. 2013(11)
[5]民权保障:基层维稳机制有序运行的逻辑起点——基于维稳与维权关系的分析框架[J]. 陈发桂.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9)
[6]“中国式”维稳:困境与超越[J]. 唐皇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7]“稳定政治”:中国维稳困境的政治学思考[J]. 容志,陈奇星. 政治学研究. 2011(05)
[8]“维权”与“维稳”的高成本困局——对中国维稳现状的审视与建议[J]. 张荆红. 理论与改革. 2011(03)
[9]官场系统中的维稳心态[J]. 彭光芒. 人民论坛. 2010(27)
[10]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 于建嵘.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06)
本文编号:3101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10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