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犯罪中止若干问题研究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4 21:51
  犯罪中止在刑法理论中的地位特殊且重要,其研究内容涉及刑法总论中罪刑相适原则、刑罚目的理论、刑事责任理论等诸多方面。对犯罪中止详尽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这些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对犯罪中止研究较少,几乎没有研究犯罪中止的专著。这显然与犯罪中止在犯罪停止形态中的地位不相称。并且在司法实践中,犯罪中止尚存在不少难题。对犯罪中止进行详尽研究,结合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一定的归纳,有助于在司法实践中对中止犯正确定罪量刑。笔者试从刑法二十四第一款之规定出发,探讨犯罪中止若干疑难、争议的问题。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对犯罪中止的概说。分国外对犯罪中止的立法规定,国内对犯罪中止的立法规定、犯罪中止的定义三个小节,介绍犯罪中止的历史沿革,比较各国对犯罪中止立法规定的相同及差别之处,介绍犯罪中止定义的基本类型等等,针对我国学者犯罪中止的几种定义,进行评析。论文第二个部分讲述我国学者对犯罪中止理论的若干争议。因为对刑法二十四条中“犯罪过程”、“犯罪结果”、“自动”等表述的理解不同,所持刑法的基本立场、犯罪形态的观点的差异,导致学者对犯罪中止理论各方面观点并不相同。笔者试提出若干有争议的问题,于下文进行讨论和分析。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对“犯罪过程”与“犯罪结果”的讨论。对于刑法第二十四条表述的“犯罪过程”如何理解,其起点与终点是什么,目前理论界观点并不相同。笔者认为现阶段理论上的争议主要几种在两个方面:1、犯罪预备阶段是否成立犯罪中止。2、犯罪既遂之后能否成立既遂。因而在本部分展开进行分别探讨。在危险犯的场合,“犯罪结果”怎么认定?笔者将通过案例分析,通过对危险犯犯罪既遂标准、犯罪结果概念的分析,探讨危险犯的中止问题。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对“自动性”的讨论。如何认定行为人的“自动性”,是犯罪罪中止理论中最复杂、最有分歧的问题之一,更是实践中最难掌握的环节之一,国内外刑法学着一直对其争论不休。目前学界主要有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等几个学说。笔者认为这几种学说,都从不同角度提供了一种判断自动性的可能性,但是也有各自缺陷。笔者认为,如何判别“自动性”是个复杂的问题,通常需要考察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行为人主观上放弃犯罪的意志程度;二、是否有外部障碍起到了阻止行为人实施犯罪的作用。某些场合行为人的主观意志变化很好认定,比如说不存在外部障碍,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的场合。然而也有很多场合很难判断行为人的心理变化过程。所以笔者认为对一般性的场合,可以采用主观说。较为特殊难以判断的场合,可以采用折中说。论文的第五部分,对“有效性”的讨论。笔者分三个小节来讨论,认为不应该机械理解刑法二十四条中“有效”,某些情况下,缺失中止行为与犯罪结果未发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应该认定有效性的成立。同样,在利用其他因素阻止了既遂结果的发生以及其他因素为导致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的情形,笔者认为假若行为主观上出于真挚的悔悟,持弃恶从善的心理,客观上作出了独立防止结果发生同样的努力,不能因为偶然加入的因素而否定其行为的积极性,应该认定有效性的成立。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学位级别】:硕士
 
页数:43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犯罪中止概说
    (一) 国外对犯罪中止的立法状况
    (二) 我国对犯罪中止的立法规定
    (三) 犯罪中止的定义与评析
二、我国学者对犯罪中止的理论争议
三、对"犯罪过程"的理解
    (一) 预备阶段犯罪中止的探讨
    (二) 既遂之后能否成立中止
        1."犯罪既遂"与"犯罪结果"的争议
        2.危险犯的场合
四、自动性条件分析
    (一) 关于‘自动性"理解的一般学说
    (二) 我国刑法学理论对"自动性"的认识
    (三) 学界争论
    (四) 笔者观点
五、有效性条件分析
    (一) 犯罪行为本身无法达到既遂的情形
    (二) 利用其他因素阻止了既遂结果的发生的情形
    (三) 其他原因导致既遂结果的发生与中止犯有效性的认定问题
    (四) 对"有效"的理解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止犯有效性认定中的两个疑难问题探析——兼评德、日两国的相关学说[J]. 程红.  法商研究. 2007(03)
[2]关于犯罪中止和中止犯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 黄开诚.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3]大陆法系国家刑法与英美法系国家刑法中犯罪未完成形态比较研究[J]. 黄开诚.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4]犯罪中止形态若干争议问题的再探讨[J]. 李兰英,林亚刚.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2(05)
[5]海峡两岸犯罪中止形态比较研究[J]. 赵秉志.  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7(05)
 
博士论文
 
[1]现代俄罗斯刑法学研究[D]. 蔡杰峰.北京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138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1380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b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