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社会稳定观教育“维模”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17:15

  本文关键词:社会稳定观教育“维模”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稳定问题一直是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任何研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概念的界定问题。社会稳定观不是单纯用强制手段迫使人们遵循某个阶级、团体的意志,而是更贴近一种自律观。稳定并不意味着绝对和谐,稳定的实现可以靠强制力控制或严厉打压,社会稳定状态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对现有的社会状态表示认同,社会稳定观教育不是强迫成员接受现有社会公共规范秩序,而是一种在动态过程中的相对稳定认知,实现成员从个体“我”到社会公众化的目标。AGIL模型以社会的一致性为基本起点,与社会稳定观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相一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AGIL理论揭示出社会系统的平稳运行面临四个基本问题或者说是四个基本需求:适应(adaptation)、达鹄(goal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以及维模(pattern maintenance)。其中,“维模”是指能够维持系统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之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社会稳定观教育作为一种维持系统价值观并使之保持制度化的实践活动则属于“维模”范畴,其功能包括确保在系统中的成员积极发挥作用,维持系统的稳定为核心价值体系和提供社会紧张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稳定性。其中,确保成员在系统中积极扮演其角色包括对成员的人格塑造功能、对成员的社会化功能、加强成员对现有社会的认同度;建立以稳定为主要目标的观念包括整合多元观念、树立社会系统目标、传播社会稳定观念;为社会内部紧张关系的管理提供维稳运作机制包括为社会提供沟通机制、宣泄机制和控制机制。同时,AGIL分析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过于强调社会的平衡性,对于那些违反现有社会秩序的行为则带有一种强烈的敌视态度。缺乏科学性的社会稳定观教育可能会产生阻碍新生事物发展、影响社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反作用。因此,在社会稳定观教育过程中对于“不稳定”不能按照惯性思维对其进行一味的打压,而应该采用辩证和包容的态度理性看待,,才能将科学的社会稳定观念灌输到社会系统内部,引导系统内部各成员树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意识,利用强大的心理控制力来帮助社会成员进行理性的、富有责任感的行为选择,使其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另外,通过完善理论体系,推进学科建设、还原现实,突出主旋律教育、运用“匹配”原则,实行分层教育、模拟实践教育以及建立社会控制机制、与成员的沟通互动机制、宣泄机制以及社会保障机制来完善社会稳定观教育“维模”功能的路径选择及实现机制。基于AGIL分析范式自身的理论局限性,在发挥社会稳定观教育积极功效的同时,要对社会稳定以及社会稳定观教育进行本真解读,预防其功能异化现象。
【关键词】:社会稳定观 稳定观教育 AGIL 功能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绪论10-18
  • (一)研究缘起10-11
  • (二)研究综述11-14
  • (三)研究思路14-15
  • (四)研究方法15-18
  • 第一章 社会稳定与社会稳定观教育18-24
  • 1.1 社会稳定与社会稳定观18-20
  • 1.2 社会稳定观教育20-24
  • 1.2.1 社会稳定观教育内涵20-21
  • 1.2.2 社会稳定观教育本质21-22
  • 1.2.3 社会稳定观教育理解误区22-24
  • 第二章 社会稳定观教育在 AGIL 模型中的功能定位24-28
  • 2.1 AGIL 模型24
  • 2.2 “维模”的基本含义24-25
  • 2.3 社会稳定观教育在 AGIL 模型中的功能定位25-28
  • 第三章 社会稳定观教育“维模”功能具体解析28-36
  • 3.1 确保成员在系统中积极扮演其角色以维持社会稳定30-32
  • 3.1.1 对成员的人格塑造功能30
  • 3.1.2 对成员的社会化功能30-31
  • 3.1.3 增强社会成员行动的凝聚力31-32
  • 3.2 维持以稳定为核心系统价值体系32-33
  • 3.2.1 整合多元观念32
  • 3.2.2 树立社会系统目标32-33
  • 3.2.3 传播社会稳定观念33
  • 3.3 为内部紧张关系的管理提供维稳运作机制33-36
  • 3.3.1 沟通机制33
  • 3.3.2 宣泄机制33-34
  • 3.3.3 控制机制34-36
  • 第四章 社会稳定观教育“维模”功能实现路径36-40
  • 4.1 完善理论体系,推进学科建设36-37
  • 4.2 以保障为基础,突出主旋律教育37
  • 4.3 以“控”维稳,实施分层教育37-39
  • 4.4 模拟实践,注重教育沟通39-40
  • 结语40-42
  • 研究展望42-44
  • 参考文献44-46
  • 致谢46-48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48-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生;李小晖;;我国社会稳定研究综述[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2 傅建世;从辩证逻辑的角度看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改革[J];长白学刊;2001年06期

3 张志莹;关爱弱势群体鐛倾力打造无障碍环境[J];国土经济;2003年11期

4 乐基伟;;对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思考[J];上海建设论苑;1996年06期

5 窦金波;;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之探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赵长林;教育与社会秩序——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8期

7 蒋占峰;胡泉灏;;默顿越轨理论与社会稳定观教育[J];教育评论;2013年06期

8 张允熠;;论社会心态与社会稳定[J];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04期

9 康建琴,张亮;论教育选择功能的价值及其合理化——兼谈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视域中的教育选择功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陈通;廉军;;独立学院的功能结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志刚;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稳定观教育“维模”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9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19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3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