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特情侦查之正当性解读及其法治化改良
本文关键词:刑事特情侦查之正当性解读及其法治化改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刑事特别情报员,简称刑事特情。它是侦查机关用于秘密搜集犯罪情报和证据、发现和控制犯罪活动、协助侦破刑事案件的一支警外侦查力量。秘密性、主动性、风险性、交易性及欺骗性是刑事特情侦查的主要特征。侦查实践中,公安机关为了应对日趋隐蔽化、专业化、组织化、科技化的犯罪活动,而广泛运用秘密侦查措施。刑事特情侦查作为其中之一,它既能够突破警力资源有限的侦查瓶颈,最大程度地运用警外力量获取犯罪情报和证据材料,又能够有效预防和打击现代化犯罪,提高侦防效率和社会防卫成效。刑事特情侦查带来的巨大侦查效益使其颇受侦查机关的青睐,甚至被一些侦查机关视作侦破案件的万能钥匙。刑事特情侦查固有的欺骗性、秘密性、诱惑性,决定了这种侦查措施势必会与刑事司法诚信品格、公民隐私权、公民人格自律权等存在冲突,从而导致它的正当性基础受到质疑并被人们广为诟病。在秩序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公民基本权利将沦为一纸空文,而刑事特情侦查正是为了追求“秩序”这一基本价值。因此,刑事特情侦查实为一种“必要之恶”,只要它的欺骗性尚未逾越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道德责任界限,它的诱惑性没有超过正常人的自律能力承受范围,它能够严格依据法定程序开展,它能够向法治轨道不断迈近,那么法律和社会应对其保持一定的容许度。除此之外,刑事特情侦查成本与侦查收益的冲突也动摇了它的正当性基础。但是,任何行为均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刑事特情侦查亦不例外,它包括直接成本和错误成本。与刑事特情带来的侦查效益相比,直接成本相对较低,错误成本亦会随着刑事特情的法治化、规范化发展而逐步降低。综上所述,刑事特情侦查具备正当性。目前,我国刑事特情侦查现状堪忧,尚且存在不少问题。第一,相关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这一颇具争议的侦查措施沦为了一种法外秘密侦查措施,也导致该项侦查权力的运行于法无据,与现代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第二,外部审批程序、监督程序、救济程序、刑事特情出庭作证保障机制及相关证据规则等程序规定的缺失,不仅容易导致大量错误侦查行为的产生、大量侦查资源和司法资源的浪费,而且容易导致该项侦查权被滥用并成为滋生司法腐败和冤假错案的温床。第三,刑事特情的物建和管理工作失范。其中,侦查机关盲目物建及操作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刑事特情管理秩序较为混乱,并由此导致刑事特情诱人犯罪、与警方共同犯罪及侵犯他人隐私权等现实问题。第四,刑事特情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不仅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理念相悖,也将使刑事特情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而在德国、美国、英国等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代表性国家中,线人侦查制度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在德国的成文法规中,含有线人使用的基本原则、线人的选任和身份保密、线人的终止使用、批准与监管程序等内容。在美国和英国关于线人的判例、制定法及司法机关内部准则中,含有线人的物建、管理、使用、行为授权、线人引诱犯罪问题等具体操作程序和做法。以上域外制度的比较研究,对于我国刑事特情侦查工作实现规范化、法治化而言,可资借鉴。因此,为了确保刑事特情侦查在提高侦查效益的同时,能够在法治轨道上正常运转。有必要实施如下改良措施:第一,明确刑事特情侦查的基本适用原则,即程序法定原则、比例原则、司法审查原则、权利救济原则及公序良俗原则。第二,完善相关程序规则,即合理限定案件适用范围、完善审批程序、监督程序和救济程序、完善刑事特情出庭作证保障机制及相关证据规则。第三,规范刑事特情的物建工作,优化刑事特情的管理机制。第四,合理构建刑事特情权益保障机制,即明确刑事特情犯罪认定与处罚规则、加大心理调试力度、合理及时支付酬金、严格规范法律责任的减免工作等。本文以秘密侦查措施中的刑事特情侦查为研究对象,结合侦查学、刑事诉讼法学、法理学、社会学、犯罪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刑事特情侦查行为进行了正当性解读。同时,本文在对我国刑事特情侦查的现状分析基础上,剖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吸收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线人侦查制度的合理成分,提出了相应的改良之策,从而希望对刑事特情侦查的法治化研究有所裨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刑事特情侦查的概念、类型、特征及其主要功能,从而更好地理清它的内涵与外延,更加深入理解刑事特情侦查。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刑事特情侦查的正当性进行解读。主要从分析刑事特情侦查的欺骗性与刑事司法诚信的冲突、秘密性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诱惑性与公民自决原则的冲突、交易性与司法纯洁性的冲突、侦查成本与侦查收益的冲突等五个方面,进行价值分析和权衡,从而论证刑事特情侦查的正当性。在第三部分中,一方面对当今我国大陆地区的刑事特情立法与司法实践现状进行考察,发现问题并分析其症结之所在,从而为刑事特情侦查的法治化改良发挥充分的铺垫作用。另一方面,以德国、美国、英国的线人侦查制度为比较研究样本,吸收其先进成分和合理成分,从而更好地进行本土化移植和改良。第四部分主要对我国刑事特情侦查的法治化改良进行较为全面、合理的构想,并进行详细的对策可行性分析论证,从而促使刑事特情侦查尽快步入法治轨道。
【关键词】:刑事特情侦查 正当性 法治化 程序规制 域外考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18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2
- 导言12-20
- 一、问题的提出12-13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13-14
- 三、文献综述14-17
- 四、主要研究方法17-18
- 五、论文结构18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18-20
- 第一章 刑事特情侦查概述20-28
- 第一节 刑事特情侦查的内涵界定20-22
- 一、刑事特情侦查的内涵20
- 二、刑事特情侦查与相关概念的辨析20-22
- 第二节 刑事特情的主要类型22-24
- 一、专案特情与控制特情、情报特情22-23
- 二、红色特情与灰色特情23
- 三、狱内特情与狱外特情23-24
- 第三节 刑事特情侦查的主要特征24-26
- 一、秘密性24
- 二、主动性24-25
- 三、风险性25
- 四、交易性25
- 五、欺骗性25-26
- 第四节 刑事特情侦查的功能分析26-28
- 一、突破警力有限的侦查瓶颈26
- 二、全面及时收集犯罪情报和证据26-27
- 三、有效预防和打击现代化犯罪27
- 四、提高侦防效率和社会防卫成效27-28
- 第二章 刑事特情侦查的正当性解读28-35
- 第一节 欺骗性与刑事司法诚信的冲突28-29
- 第二节 秘密性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29-31
- 第三节 诱惑性与公民人格自律权的冲突31-32
- 第四节 交易性与司法纯洁性的冲突32-33
- 第五节 侦查成本与侦查收益的冲突33-35
- 第三章 刑事特情侦查的域内外现状考察35-46
- 第一节 刑事特情侦查的域内现状及问题35-41
- 一、刑事特情侦查立法依据的缺失35
- 二、刑事特情侦查程序规制的缺失35-38
- 三、刑事特情的物建和管理工作失范38-40
- 四、刑事特情的权益保障问题40-41
- 第二节 刑事特情侦查的域外考察——以德、美、英三国为例41-44
- 一、德国的相关规定考究41-42
- 二、美国的相关规定考究42-43
- 三、英国的相关规定考究43-44
- 第三节 关于刑事特情侦查比较研究的反思44-46
- 第四章 我国刑事特情侦查法治化的改良构思46-59
- 第一节 明确刑事特情侦查的适用原则46-49
- 一、程序法定原则46
- 二、比例原则46-47
- 三、司法审查原则47-48
- 四、权利救济原则48
- 五、公序良俗原则48-49
- 第二节 完善刑事特情侦查的程序规则49-52
- 一、合理限定案件适用范围49
- 二、完善审批程序49-50
- 三、强化监督力度50
- 四、完善救济程序50-51
- 五、完善刑事特情出庭作证保障机制51-52
- 六、完善相关证据规则52
- 第三节 规范刑事特情物建和管理工作52-56
- 一、规范刑事特情的物建工作52-54
- 二、优化刑事特情的管理机制54-56
- 第四节 合理构建刑事特情权益保障机制56-59
- 一、明确相关犯罪认定与处罚规则56-58
- 二、加大心理调试力度58
- 三、合理及时支付酬金58
- 四、严格规范法律责任的减免58-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4
- 后记64-65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5-6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少军;李延奎;;论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的差异与融合[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2 万毅;;侦查讯问程序的批判性重塑[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单林波;;试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再完善[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4 刘晴辉;;对人民陪审制运行过程的考察[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5 林喜芬;;“两个证据规定”颁行背景的理论解读[J];北方法学;2012年01期
6 王强军;;社会舆情与刑法运作互动问题研究[J];北方法学;2012年03期
7 张品泽;外国刑事回避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4年03期
8 聂昭伟;;“治愈”抑或“缓解”: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评析——死刑复核程序功能之不足与补足[J];比较法研究;2008年02期
9 彭海青;;律师获取证据的方式与辩护风险难题的破解——基于法治发达国家经验的省思[J];比较法研究;2010年02期
10 邱爱民;;科学证据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法分析[J];比较法研究;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官春光;;检察权监督制约机制比较研究——以美、英、法、德、日为范例的比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孔璋;;一体与独立之争论及检察一体制论证[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李辉;;人民陪审员应走向“平民化”——基于对陪审制度的价值分析[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顺安;甄宏;;社区矫正与恢复性司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朱沅沅;谢雨;;恢复性司法的本土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肖中华;刘荣;;论羁押必要性审查在审查起诉环节的贯彻[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7 项谷;姜伟;;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应然选择、基本定位与主要构造[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8 丁耀芬;肖建国;;程序正义图景下的量刑重构——关于量刑控辩及量刑说理制度改革的设想[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9 段体操;;“留有余地”的裁判方式——兼论司法预期与判决成效之背离[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10 魏治文;;否定之否定:刑事案卷移送制度改革的轮回[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周强;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吕洪民;中国陪审制度的困境与重生[D];吉林大学;2011年
7 郭烁;刑事强制措施的体系及其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盛长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谭淼;刑事再审理论与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10 魏晓娜;刑事正当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冉;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蕊;论信息化对诉讼领域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陈华英;论刑事和解中的调解人[D];湘潭大学;2009年
4 徐剑;检察机关自侦权监督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陈昱;试析辩诉交易制度的价值及对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借鉴意义[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李征宇;论技术性证据调查制度之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马晓丽;未成年人作证特殊保护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正海;论刑事和解制度在审查起诉阶段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韩孔林;刑事和解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马云雪;论刑事诉讼二审发回重审制度[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刑事特情侦查之正当性解读及其法治化改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26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