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18:12

  本文关键词: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利益格局的剧烈变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累积,其中某些迅速尖锐化并诱导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群体性事件作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我国各地相继爆发,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群体性事件的不断爆发严重冲击了我国的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及生命财产损失,它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能否维系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有鉴于此,如何防范和应对群体性事件,进而通过治理模式的创新有效化解社会利益关系的紧张局面,已经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在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数专家、学者都是从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探讨的,他们往往只注重从本专业的微观角度去考察分析群体性事件,对群体性事件缺乏总体上的把握。因此,本文将尝试着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视角,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群体性事件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具体内涵、类型与特征,并以重庆万州事件和云南孟连事件为例深入探究了我国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发生机制。文章的最后就如何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更好的应对群体性事件提供思路。 论文的逻辑结构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现状和评述,本文的写作思路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将从总体上对社会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类型和特征。第三部分主要以重庆万州事件和云南孟连事件为例,归纳总结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发生的一般成因,为从宏观长远的角度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奠定基础。第四部分就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思考,提出政策建议。 总之,本文研究认为,社会利益结构失衡以及利益分配不均是我国群体性事件不断爆发的根本原因。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是群体性事件大量出现的重要体制性根源。民主法制建设不完善,滥用警力,激化矛盾是群体性事件发生不可忽略的原因。资本与权力结盟,政府公信力缺失是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重要原因。信息管理和媒体应对失当,导致谣言四起,群情激愤,“乌合之众”在集群行为的特殊心理机制的驱使下大肆宣泄不满情绪,是群体性事件从发生到失控的基本演化逻辑。对于群体性事件爆发原因的分析为我们制定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奠定了基础。 因此,为了更好的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政府转型,建立服务型政府。其次,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社会利益结构,协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消除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经济根源。次之,要不断加强群体性事件预防的立法工作,强化法治教育,提高法治意识,努力提升司法公信力,确保司法公正,从而消除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治根源。次之,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心态,确保正确舆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传递社会“正能量”,以消除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文化根源。最后,还要建立正常的矛盾化解机制,完善群体性事件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诉求机制,努力将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期,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各种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在不同程度上损害着中国的和谐与稳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产生着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通过对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内涵、特征、类型、性质、原因和对策的研究,为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减轻其实践危害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促使政府相关部门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既要看到群体性事件在社会转型期发生的必然性,又要认识到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和可预防性,从而为政府部门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又为国家综合解决社会转型期的其它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防治群体性事件也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还有很多类似群体性事件这样的社会问题,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为解决社会转型期的其它社会问题提供方法和思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群体性事件 原因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1.4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1
  • 目录11-13
  • 绪论13-22
  • 第一节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13-14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综述14-21
  • 一、国外研究现状14-18
  • 二、国内研究现状18-21
  • 第三节 写作思路和论文创新21-22
  • 一、写作思路21-22
  • 二、本文的创新点22
  •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理论概述22-36
  •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22-26
  • 一、对群体性事件的不同界定22-24
  • 二、本文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24-26
  •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26-33
  • 一、以参与者人数为标准26
  • 二、以参与者的社会身份为标准26-28
  • 三、以事件产生的原因和目的为标准28-30
  • 四、以有无事先策划和组织准备为标准30-31
  • 五、以是否违反法律为标准31-32
  • 六、以事件发生和影响的范围为标准32-33
  •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33-36
  • 一、聚集形成群体,目标诉求一致33-34
  • 二、行为方式激烈,危害后果严重34-35
  • 三、主体结构复杂,群体关系松散35
  • 四、矛盾性质交错,预防处置困难35-36
  •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成因分析—以万州事件、孟连事件为例36-48
  •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相关案例分析36-41
  • 一、万州事件简介36-39
  • 二、孟连事件简介39-41
  • 第二节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性质41-42
  • 一、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根源在于物质利益41-42
  • 二、群体性事件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42
  • 第三节 我国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42-48
  • 一、社会利益结构失衡以及利益分配不均43
  • 二、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43-44
  • 三、民主法制建设不完善,滥用警力,激化矛盾44-45
  • 四、资本与权力的结盟,政府公信力缺失45-46
  • 五、群众情绪燃烧,政府信息管理失当46-48
  • 第三章 建立和完善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措施48-63
  • 第一节 加快推进政府转型,建立服务型政府48-50
  • 一、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服务型政府48-49
  • 二、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构建新型的干群关系49
  • 三、重塑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公信力49-50
  • 四、慎用警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50
  • 第二节 坚持科学发展,消除群体性事件的经济根源50-53
  •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生产力50-51
  • 二、调整社会利益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51-52
  •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社会安全网52-53
  • 第三节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消除群体性事件的政治根源53-55
  • 一、加强群体性事件预防的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53-54
  • 二、强化法治教育,,提高法治意识54
  • 三、切实保障司法公正,努力提高司法公信力54-55
  • 第四节 建立和谐文化,消除群体性事件的思想根源55-56
  •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心态55-56
  • 二、确保正确舆论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努力传递“正能量”56
  • 第五节 建立健全正常的矛盾调解机制,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56-63
  • 一、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畅通民意诉求渠道56-58
  • 二、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社会共同治理58-61
  • 三、完善社会预警机制,建立社会应急预案61-63
  • 结语63-64
  • 参考文献64-67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67-68
  • 致谢68-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婧娇;;社会政策视域中的群体性事件治理[J];改革与开放;2012年19期

2 朱志刚;李腊生;;对群体事件的认识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11期

3 王来华;陈月生;;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特征和类型[J];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纯平;新世纪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39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e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