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微生物学在应对生物犯罪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发布时间:2021-10-13 03:58
早在2001年,美国炭疽信件恐怖袭击就证实了微生物可以被用作犯罪行为的武器。虽然与其他犯罪类型相比,目前"生物犯罪"的案件量很少,但这些犯罪行为却引发了为刑事诉讼活动提供法庭科学证据的问题,即如何确定生物恐怖因子的来源以及如何确定犯罪行为人。本文对法医微生物学在应对生物犯罪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
【文章来源】: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9,34(02)CSCD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生物犯罪的识别
1.1 可疑干粉样本的初筛
1.2 生物犯罪的监测
2 证据的去污净化
2.1 消毒剂清洗
2.2 γ射线灭活
2.3 甲醛气体灭活
3 证据的收集和保存
3.1 证据的收集
3.1.1 证据收集的方法
3.1.2 样品收集装置的选择
3.2 证据的保存
3.2.1 运输介质的选择
3.2.2 保存条件的选择
4 证据的鉴定分析
4.1 免疫学方法
4.2 分子生物学方法
4.2.1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PCR,q PCR)
4.2.2 重复序列PCR(rep-PCR)
4.2.3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4.3 其他方法
5 信息化数据的运用
5.1 数据库建设
5.2 方法验证
5.3 数据库开发与共享
6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种重要生物恐怖毒素液相芯片多重检测方法的建立[J]. 徐华,顾大勇,胡春凌,李永进,史蕾,刘春晓,赵纯中,张妮奇,徐云庆,姜声扬.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2(03)
[2]反生物恐怖袭击医学救援中人员洗消不同方法的效果比较[J]. 贾德胜,钱万红,王忠灿,谭伟龙,曹勇平,郑剑,韩招久,陆年宏,王长军.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2(01)
硕士论文
[1]三种生物恐怖因子重组优势抗原表位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D]. 张士尧.吉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33905
【文章来源】: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9,34(02)CSCD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生物犯罪的识别
1.1 可疑干粉样本的初筛
1.2 生物犯罪的监测
2 证据的去污净化
2.1 消毒剂清洗
2.2 γ射线灭活
2.3 甲醛气体灭活
3 证据的收集和保存
3.1 证据的收集
3.1.1 证据收集的方法
3.1.2 样品收集装置的选择
3.2 证据的保存
3.2.1 运输介质的选择
3.2.2 保存条件的选择
4 证据的鉴定分析
4.1 免疫学方法
4.2 分子生物学方法
4.2.1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PCR,q PCR)
4.2.2 重复序列PCR(rep-PCR)
4.2.3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4.3 其他方法
5 信息化数据的运用
5.1 数据库建设
5.2 方法验证
5.3 数据库开发与共享
6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种重要生物恐怖毒素液相芯片多重检测方法的建立[J]. 徐华,顾大勇,胡春凌,李永进,史蕾,刘春晓,赵纯中,张妮奇,徐云庆,姜声扬.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2(03)
[2]反生物恐怖袭击医学救援中人员洗消不同方法的效果比较[J]. 贾德胜,钱万红,王忠灿,谭伟龙,曹勇平,郑剑,韩招久,陆年宏,王长军.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2(01)
硕士论文
[1]三种生物恐怖因子重组优势抗原表位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D]. 张士尧.吉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33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433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