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杀人碎尸案的犯罪行为与心理剖析
发布时间:2021-11-03 20:34
通过查阅一起杀人碎尸案的笔录及同步录音录像,与犯罪人进行面谈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量表测试,剖析犯罪人人格特征、社会家庭环境、应对方式、心理认知特征对犯罪行为的交互影响。在辨析样本案例犯罪嫌疑人与变态杀人者犯罪行为异同的基础上,揭示其从犯罪预谋、犯罪实施到犯罪完成后,逃避刑事责任相关行为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征和转化规律,并提出需关注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及性工作者的管理措施、强化对民众危机自救技能的宣传教育等建议,为预防同类案件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文章来源】: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20,(06)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样本案例基本情况
2.1 简要案情
2.2 讯问犯罪人情况
2.3 询问目击者情况
2.4 现场勘查情况及法医检验结果
2.5 其他相关痕迹物证
2.6 犯罪人背景
2.7 司法精神病鉴定结果
3 犯罪行为特征分析
3.1 案前行为表现
3.2 案后行为表现
(1)具有明显的反侦查行为。
(2)放走第一目击证人。
(3)选择老家作为埋尸地点。
(4)对作案情景有明显回避。
3.3 案中行为表现
3.3.1 一般行为特点
3.3.2 与变态心理杀人行为的鉴别比较
4 犯罪心理分析
4.1 犯罪动机
4.2 人格特征与行为模式
4.2.1 人格特征
4.2.2 简单应对方式问卷(SCTQ)测试结果
4.3 犯罪心理成因
4.3.1 童年经历与家庭环境的影响
4.3.2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4.3.3 恋爱因素
4.3.4 个人因素
5 犯罪预防建议
5.1 重视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关注
5.2 增强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归属感
5.3 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危险性排查
5.4 加强对性工作者的管理
5.5 强化对民众危机自救技能的宣传教育
6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犯罪心理画像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J]. 康杰,庞菁菁.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8(03)
[2]新世纪我国18至25周岁青年犯罪问题及防治对策[J]. 刘金霞.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3]抑郁症母亲弑婴犯罪行为与心理个案分析[J]. 向静.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8(01)
[4]林森浩投毒案和武昌杀人案的犯罪心理分析及启示[J]. 吕婷婷.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3)
[5]美国罪犯矫正制度的衔接及其启示[J]. 房厦,张学超.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6]论服刑人员心理矫正[J]. 邓天江. 法制与社会. 2017(09)
[7]犯罪人的人格差异实证研究[J]. 王超.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7(01)
[8]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心理理论探讨[J]. 王林松.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9]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的发生机制研究[J]. 朱学银. 法制与社会. 2016(28)
[10]我国女大学生被害预防研究——以女大学生被害案件为视角[J]. 黄冬,何炬松,岳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本文编号:3474307
【文章来源】: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20,(06)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样本案例基本情况
2.1 简要案情
2.2 讯问犯罪人情况
2.3 询问目击者情况
2.4 现场勘查情况及法医检验结果
2.5 其他相关痕迹物证
2.6 犯罪人背景
2.7 司法精神病鉴定结果
3 犯罪行为特征分析
3.1 案前行为表现
3.2 案后行为表现
(1)具有明显的反侦查行为。
(2)放走第一目击证人。
(3)选择老家作为埋尸地点。
(4)对作案情景有明显回避。
3.3 案中行为表现
3.3.1 一般行为特点
3.3.2 与变态心理杀人行为的鉴别比较
4 犯罪心理分析
4.1 犯罪动机
4.2 人格特征与行为模式
4.2.1 人格特征
4.2.2 简单应对方式问卷(SCTQ)测试结果
4.3 犯罪心理成因
4.3.1 童年经历与家庭环境的影响
4.3.2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4.3.3 恋爱因素
4.3.4 个人因素
5 犯罪预防建议
5.1 重视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关注
5.2 增强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归属感
5.3 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危险性排查
5.4 加强对性工作者的管理
5.5 强化对民众危机自救技能的宣传教育
6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犯罪心理画像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J]. 康杰,庞菁菁.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8(03)
[2]新世纪我国18至25周岁青年犯罪问题及防治对策[J]. 刘金霞.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3]抑郁症母亲弑婴犯罪行为与心理个案分析[J]. 向静.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8(01)
[4]林森浩投毒案和武昌杀人案的犯罪心理分析及启示[J]. 吕婷婷.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3)
[5]美国罪犯矫正制度的衔接及其启示[J]. 房厦,张学超.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6]论服刑人员心理矫正[J]. 邓天江. 法制与社会. 2017(09)
[7]犯罪人的人格差异实证研究[J]. 王超.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7(01)
[8]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心理理论探讨[J]. 王林松.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9]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的发生机制研究[J]. 朱学银. 法制与社会. 2016(28)
[10]我国女大学生被害预防研究——以女大学生被害案件为视角[J]. 黄冬,何炬松,岳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本文编号:3474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474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