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群体性事件的抗争性话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03:15
本文关键词:微博群体性事件的抗争性话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日益普及为虚拟环境的抗争性言论提供了“沃土”,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指出,互联网“将会在社会运动和政治进程中应用,并且将日益得到应用。因特网正在成为行动、告知、招募、组织、占领与反占领的优势工具”。微博作为近年来发展异常迅速的新媒体技术,凭借其进入门槛低、字数要求少、内容发布方便、传播速度快等优势赢得了广大受众的青睐,特别是受到草根阶层的喜爱和广泛运用。毋庸置疑,微博也必然成为抗争性言论蓬勃发展的土壤。目前学界对于社会抗争、抗争性政治方面的研究正在慢慢兴起,研究成果颇丰的当属于建嵘学者,他的著作《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以及诸多学术成果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而且分析和研究的是现实政治社会中基层工人、农民的维权和抗争等问题,虽然其关注点是现实环境中的抗争政治,不过于建嵘学者的一些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比如“集体行动与维权抗争”、“群体行动与社会泄愤”等可以为笔者的研究提供很大的帮助。除过对现实社会中抗争性政治的研究,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抗争性话语研究,但是这些学术成果大多都是个案研究,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而且基本都是从网络空间这个大环境出发,并未以微博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来分析其抗争性话语。这个方面理论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管理阶层对于微博言论抗争性话语的及时引导和正确疏导。因此,微博的抗争性话语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对微博群体性事件的抗争性话语进行研究。 本文选取的微博群体性事件的时间跨度基本在2010年至2013年这个范围内,不同的微博群体性事件中,网民抗争的情况也有所不同。针对这些影响深远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笔者首先按照抗争对象、抗争剧目和抗争诉求这三个标准对事件中蕴含的抗争性话语进行类型学分析,然后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具体的抗争性话语的表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然后,运用自组织的相关理论分析微博群体性事件中的抗争性话语的组织和传播方式,将抗争性话语的表达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分为四个阶段:自我创生过程,也就是抗争性话语的形成条件;自我生长过程,即抗争性话语进一步发展的过程;自我繁殖过程,就是抗争性话语突破网络限制,指导和组织线下的集体抗争行动;自我衰退过程,抗争性话语传播的最后阶段,也就是逐渐弱化和消失的过程。 最后,由于网民自身媒介素养的局限性,微博群体性事件中的抗争性话语的表达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从微博群体性事件主要的两个参与群体出发,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作为被抗争的主要对象,政府应该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本着真挚诚恳的态度,借助微博等新媒体工具搭建协商对话的平台,通过与民众真诚平等的对话来解决问题;作为微博网民,也应该对政府等公权力部门抱以理解和信任,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同政府等部门进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
【关键词】:微博 群体性事件 抗争性话语 自组织 协商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1.43;G20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3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3-15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研究方法14-15
- 第2章 微博群体性事件的抗争性话语概述15-25
- 2.1 微博群体性事件15-19
- 2.1.1 微博群体性事件的概念15-17
- 2.1.2 微博群体性事件的特征17-19
- 2.2 微博群体性事件中的抗争性话语19-25
- 2.2.1 抗争性话语的理论溯源19-22
- 2.2.2 抗争性话语的网络表达22-25
- 第3章 微博群体性事件的抗争性话语现状分析25-47
- 3.1 按照抗争对象划分25-33
- 3.1.1 针对具体个人的抗争26-28
- 3.1.2 对某公共部门或者地方政府的抗争28-30
- 3.1.3 对某项政策的抗争30-31
- 3.1.4 对当前社会文化权力和道德体系的抗争31-33
- 3.2 按照抗争诉求划分33-38
- 3.2.1 利益诉求类抗争34-35
- 3.2.2 权利诉求类抗争35-37
- 3.2.3 道德情感诉求类抗争37-38
- 3.3 按照抗争剧目划分38-47
- 3.3.1 舆论谴责39-40
- 3.3.2 人肉搜索40-41
- 3.3.3 舆论审判41-42
- 3.3.4 网络恶搞42-44
- 3.3.5 线下集体行动44-47
- 第4章 、微博群体性事件中抗争性话语的组织和传播举隅47-57
- 4.1 组织和传播理论的探究47-49
- 4.1.1 微博——系统的网络社会的一部分47-48
- 4.1.2 自组织理论48-49
- 4.2 微博群体性事件中抗争性话语的组织和传播个案分析49-57
- 4.2.1 具体案例回顾49-50
- 4.2.2 自我创生过程——抗争性话语的形成条件50-53
- 4.2.3 自我生长过程——抗争性话语的扩张53-54
- 4.2.4 自我繁殖过程——抗争性话语的双线互动54-55
- 4.2.5 自我衰退过程——抗争性话语表达的弱化55-57
- 第5章 微博群体性事件中抗争性话语的化解之道57-67
- 5.1 抗争话语的对象——以政府为代表的社会管理者58-61
- 5.1.1 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科学认知抗争性话语58-59
- 5.1.2 建立有效的协商机制,增强制度化吸纳能力59-60
- 5.1.3 提升对话网民的能力,重建网络话语权60-61
- 5.2 抗争性话语的表达者——微博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61-65
- 5.2.1 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理性参与网络表达61-62
- 5.2.2 意见领袖积极引导,避免抗争性话语走向极端62-63
- 5.2.3 转变传统“刻板印象”,给予政府理解和信任63-65
- 第6章 结语65-67
- 参考文献67-70
- 致谢70-7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艳萍;孙华;;基于超循环理论的企业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02期
2 窦宝国;;“相对剥夺”理论视角下的农村盗窃问题研究[J];学理论;2009年08期
3 曹阳;樊弋滋;彭兰;;网络集群的自组织特征——以“南京梧桐树事件”的微博维权为个案[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郭小安;王国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辨析及指标设定[J];情报杂志;2012年02期
5 孙培军;;多学科视角下的社会抗争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1年02期
6 陶文昭;;推进民主政治:网络公民社会的定位[J];探索与争鸣;2010年06期
7 刘小燕;赵鸿燕;;政治传播中微博动员的作用机理[J];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8 杜鹏;;基于聚类分析的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内涵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0年08期
9 孙佳音;高献忠;;虚拟社区的自组织特征及其规则生成问题[J];学术交流;2008年07期
10 武艳君;刘丽晶;;论虚拟社区的自组织现象[J];系统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微博群体性事件的抗争性话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53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