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个案工作实践
发布时间:2022-01-07 19:27
基于社区矫正的工作需求,全国虽然已经投入相关力量加强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但是矫正供给能力还是不足。于是,在这社区矫正供给力量有限的条件下,一些城市已经尝试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来加强社区矫正,其中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就成为可选路径之一。通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介绍知晓,社区矫正人员往往面临着社会融入的困境,特别是体现为社区矫正人员面临着身份融入、社会交往融入和职业融入的困境。虽然,社区矫正人员对于这些融入困境程度差异不同,但是面临的社会融入困境现象经过工作实践体验认知确实是存在的,并且对于心理矫正需求很大的社区矫正人员更是有着社会融入的挑战性。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就成为今后社会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和重点关注社会问题。本文就以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为研究对象,并以个案工作方式作为切入点展开,以身份认同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赋权理论为理论支撑,该三理论是身份融入、社会交往融入和职业融入的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从而为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准备。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理论阐析之后,就需要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身份融入、社会交往融入和职业融入的社会融入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测量,通过...
【文章来源】: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访谈法
1.2.3 参与式观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社区矫正人员
2.1.2 社会融入
2.2 理论依据
2.2.1 身份认同理论
2.2.2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2.2.3 赋权理论
第3章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必要性、表现形式与测量工具
3.1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必要性
3.1.1 社区矫正人员矫正的需求
3.1.2 社区矫正人员获得社会归属感的需求
3.2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表现形式
3.2.1 身份融入
3.2.2 社会交往融入
3.2.3 职业融入
3.3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测量工具
3.3.1 相关测量工具
3.3.2 本文适用的测量工具
第4章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需求调查与服务方案
4.1 问题分析与需求评估
4.1.1 服务对象来源和筛选
4.1.2 案主系统分析和介前评测
4.1.3 需求评估
4.2 服务目标与计划
4.2.1 服务目标
4.2.2 服务计划
第5章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服务过程
5.1 社区矫正人员的身份融入
5.1.1 取得信任并强化案主的自我认同能力
5.1.2 以心理治疗和疏导方式协助案主获得重要他人认可
5.2 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交往融入
5.2.1 协助案主提升选择性社交能力
5.2.2 协助案主建构社会支持网络来拓宽社会关系网
5.3 社区矫正人员的职业融入
5.3.1 帮助案主提高就业能力渐进摆脱被歧视态度
5.3.2 协助案主获取相关就业资源并确定长期工作岗位
5.4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服务评估
5.4.1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过程评估
5.4.2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效果评估
第6章 结论和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附录
附录1 社区矫正人员矫正前的社会融入量表
附录2 社区矫正人员矫正后的社会融入量表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心智与符号的具身性根基——从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看[J]. 何静.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从内卷化到外延化: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地创业社会支持网络研究[J]. 汪国华. 中国青年研究. 2019(08)
[3]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需求评量与精准供给——基于W市351名对象的调查[J]. 张大维,邢敏慧. 上海城市管理. 2019(04)
[4]个体在符号互动中的生成 米德“自我”理论探析[J]. 周佳鹂. 新美术. 2019(06)
[5]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需求理论——基于扎根理论[J]. 张丹丹,路茗涵,王卫红. 心理科学. 2019(01)
[6]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下社区矫正介入策略探讨[J]. 闫丽,路梦瑶.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8(05)
[7]社会工作中的“赋权陷阱”:识别与行动策略[J]. 吴帆,吴佩伦.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8]社区矫正矫前调查工作实务研究——以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地区为例[J]. 北京市石景山区司法局课题组,张雄. 中国司法. 2018(07)
[9]身份认同理论观照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入与身份建构[J]. 杨茂庆,史能兴. 民族教育研究. 2018(03)
[10]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中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建构机制[J]. 洪佩,费梅苹.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4)
博士论文
[1]社区矫正对象再社会化研究[D]. 陈姝宏.吉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流动家庭全职妈妈亲职压力研究[D]. 曾少鸣.云南大学 2017
[2]高职生“社会融入”教育叙事研究[D]. 陈幼梅.福建师范大学 2017
[3]在社区矫正界域应对社会排斥的基本策略[D]. 王琳.西南政法大学 2017
[4]从赋权到增能:县域城市社区自治的演变过程研究[D]. 赵阳.华东理工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575128
【文章来源】: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访谈法
1.2.3 参与式观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社区矫正人员
2.1.2 社会融入
2.2 理论依据
2.2.1 身份认同理论
2.2.2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2.2.3 赋权理论
第3章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必要性、表现形式与测量工具
3.1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必要性
3.1.1 社区矫正人员矫正的需求
3.1.2 社区矫正人员获得社会归属感的需求
3.2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表现形式
3.2.1 身份融入
3.2.2 社会交往融入
3.2.3 职业融入
3.3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测量工具
3.3.1 相关测量工具
3.3.2 本文适用的测量工具
第4章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需求调查与服务方案
4.1 问题分析与需求评估
4.1.1 服务对象来源和筛选
4.1.2 案主系统分析和介前评测
4.1.3 需求评估
4.2 服务目标与计划
4.2.1 服务目标
4.2.2 服务计划
第5章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服务过程
5.1 社区矫正人员的身份融入
5.1.1 取得信任并强化案主的自我认同能力
5.1.2 以心理治疗和疏导方式协助案主获得重要他人认可
5.2 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交往融入
5.2.1 协助案主提升选择性社交能力
5.2.2 协助案主建构社会支持网络来拓宽社会关系网
5.3 社区矫正人员的职业融入
5.3.1 帮助案主提高就业能力渐进摆脱被歧视态度
5.3.2 协助案主获取相关就业资源并确定长期工作岗位
5.4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服务评估
5.4.1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过程评估
5.4.2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融入的效果评估
第6章 结论和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附录
附录1 社区矫正人员矫正前的社会融入量表
附录2 社区矫正人员矫正后的社会融入量表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心智与符号的具身性根基——从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看[J]. 何静.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从内卷化到外延化: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地创业社会支持网络研究[J]. 汪国华. 中国青年研究. 2019(08)
[3]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需求评量与精准供给——基于W市351名对象的调查[J]. 张大维,邢敏慧. 上海城市管理. 2019(04)
[4]个体在符号互动中的生成 米德“自我”理论探析[J]. 周佳鹂. 新美术. 2019(06)
[5]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需求理论——基于扎根理论[J]. 张丹丹,路茗涵,王卫红. 心理科学. 2019(01)
[6]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下社区矫正介入策略探讨[J]. 闫丽,路梦瑶.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8(05)
[7]社会工作中的“赋权陷阱”:识别与行动策略[J]. 吴帆,吴佩伦.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8]社区矫正矫前调查工作实务研究——以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地区为例[J]. 北京市石景山区司法局课题组,张雄. 中国司法. 2018(07)
[9]身份认同理论观照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入与身份建构[J]. 杨茂庆,史能兴. 民族教育研究. 2018(03)
[10]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中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建构机制[J]. 洪佩,费梅苹.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4)
博士论文
[1]社区矫正对象再社会化研究[D]. 陈姝宏.吉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流动家庭全职妈妈亲职压力研究[D]. 曾少鸣.云南大学 2017
[2]高职生“社会融入”教育叙事研究[D]. 陈幼梅.福建师范大学 2017
[3]在社区矫正界域应对社会排斥的基本策略[D]. 王琳.西南政法大学 2017
[4]从赋权到增能:县域城市社区自治的演变过程研究[D]. 赵阳.华东理工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575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575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