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政府回应性研究 ——基于“建设性不服从”分析视角
发布时间:2022-01-21 14:58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频发。学术界普遍认为复杂的社会矛盾总是会导致政治秩序的不稳定,它的存在是对政府权威的一种挑衅。但笔者却发现民众的抗议不一定是颠覆政府权威的,“建设性不服从”类群体性事件在当前中国社会广泛存在。这类群体性事件通常表现在民众采用一些违规的手段来表达其正当利益诉求,但众多地方政府却不能意识到其中抗议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心理,一味以“泛政治化”的眼光看待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进行处理,最终既削弱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又导致了资源的极度浪费。如果地方政府能够认识到民众并非与政府对立的现实情况,及时有效的对民众进行回应,便能将“建设性不服从”类群体性事件的进一步恶化扼杀在摇篮中。导致此类群体性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利益表达渠道的不健全,民众无法通过合法途径督促地方政府有效解决问题。那些拥有较少政治资源的普通民众发现了地方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漏洞,渴望在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同时帮助地方政府完善其政策措施,他们的意见表达是“建设性”的,但最终却迫于无奈只得走上抗议之路来让政府听到其呼声。所以作为“建设性不服从”类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的第一应对人的地方政府,必须切实...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论文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框架
第一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政府回应性
二、利益表达有效性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设性不服从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政府回应“建设性不服从”类群体性事件的模式
第一节 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二、案例归纳
第二节 回应模式分析
一、负面回应
(一)强力过激压制
(二)应急被动回应
(三)懈怠拖延处理
二、正面回应
(一)府民谈判协商
(二)规范政府行为
(三)完善法律法规
第三章 政府回应“建设性不服从”类群体性事件的动力与困境
第一节 动力因素
一、政府自身动力
(一)文化动力
(二)制度动力
二、外部推动因素
(一)公民意识
(二)政党约束
(三)舆论监督
第二节 阻碍因素
一、政府自身局限性
(一)行政问责制度建设滞后
(二)片面追求GDP增长政绩
(三)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受阻
(四)应急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二、外部驱动因素局限性
(一)外部驱动力较薄弱
(二)政府支配治理过程
(三)表达组织化程度低
第四章 完善政府回应“建设性不服从”类群体性事件的机制
第一节 “建设性不服从”类群体性事件有效性路径分析
一、案例及数据
二、fsQCA检验
(一)数据校准
(二)必要条件检验
(三)充分条件检验
(四)稳健性检验
(五)路径分析
第二节 提高“建设性不服从”类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性
一、制度层面
(一)完善应急协调制度
(二)拓宽利益表达渠道
(三)构建常态回应平台
二、意识层面
(一)提高民众表达组织性
(二)掌控民众真实意愿
(三)采取正确回应态度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案例介绍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中国公民社会构建与公民精神培育[J]. 罗爱华,曾俊森. 法制与社会. 2019(01)
[2]民生政治参与与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J]. 张明军,朱玉梅. 理论探讨. 2018(05)
[3]新时代我国公共舆论监督的发展研究[J]. 董文成,赵秀月. 电视指南. 2018(14)
[4]治理理论视阈下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J]. 程志高,杨波.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4)
[5]当代中国政府回应性的逻辑: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J]. 王军洋,胡洁人. 社会科学. 2017(12)
[6]从公众参与看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中的政府信任关系构建[J]. 涂瀛.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18)
[7]论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J]. 栗恒. 河北企业. 2017(09)
[8]环境群体性事件中邻避事件:研究述评及展望[J]. 陈昌荣,周林意.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9]论中国民主与法治的发展进程——以历史、文化和时代为视角[J]. 张祥丽. 知与行. 2017(07)
[10]当代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决策互动关系演化过程分析——基于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项目选址决策案例的考察[J]. 肖生福,肖扬飞. 行政论坛. 2017(04)
硕士论文
[1]“公咨委”:参与式治理的实践研究[D]. 肖扬飞.广州大学 2016
[2]互联网公共领域中政府与公民互动研究[D]. 凌争.吉林大学 2016
[3]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公众利益表达有效性研究[D]. 廖玉环.广西大学 2014
[4]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研究[D]. 胡钟月.电子科技大学 2014
[5]行政问责制下的官员复出问题研究[D]. 董林明.中国政法大学 2010
[6]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政府应急处理机制研究[D]. 李鹰强.复旦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00481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论文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框架
第一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政府回应性
二、利益表达有效性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设性不服从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政府回应“建设性不服从”类群体性事件的模式
第一节 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二、案例归纳
第二节 回应模式分析
一、负面回应
(一)强力过激压制
(二)应急被动回应
(三)懈怠拖延处理
二、正面回应
(一)府民谈判协商
(二)规范政府行为
(三)完善法律法规
第三章 政府回应“建设性不服从”类群体性事件的动力与困境
第一节 动力因素
一、政府自身动力
(一)文化动力
(二)制度动力
二、外部推动因素
(一)公民意识
(二)政党约束
(三)舆论监督
第二节 阻碍因素
一、政府自身局限性
(一)行政问责制度建设滞后
(二)片面追求GDP增长政绩
(三)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受阻
(四)应急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二、外部驱动因素局限性
(一)外部驱动力较薄弱
(二)政府支配治理过程
(三)表达组织化程度低
第四章 完善政府回应“建设性不服从”类群体性事件的机制
第一节 “建设性不服从”类群体性事件有效性路径分析
一、案例及数据
二、fsQCA检验
(一)数据校准
(二)必要条件检验
(三)充分条件检验
(四)稳健性检验
(五)路径分析
第二节 提高“建设性不服从”类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性
一、制度层面
(一)完善应急协调制度
(二)拓宽利益表达渠道
(三)构建常态回应平台
二、意识层面
(一)提高民众表达组织性
(二)掌控民众真实意愿
(三)采取正确回应态度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案例介绍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中国公民社会构建与公民精神培育[J]. 罗爱华,曾俊森. 法制与社会. 2019(01)
[2]民生政治参与与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J]. 张明军,朱玉梅. 理论探讨. 2018(05)
[3]新时代我国公共舆论监督的发展研究[J]. 董文成,赵秀月. 电视指南. 2018(14)
[4]治理理论视阈下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J]. 程志高,杨波.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4)
[5]当代中国政府回应性的逻辑: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J]. 王军洋,胡洁人. 社会科学. 2017(12)
[6]从公众参与看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中的政府信任关系构建[J]. 涂瀛.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18)
[7]论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J]. 栗恒. 河北企业. 2017(09)
[8]环境群体性事件中邻避事件:研究述评及展望[J]. 陈昌荣,周林意.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9]论中国民主与法治的发展进程——以历史、文化和时代为视角[J]. 张祥丽. 知与行. 2017(07)
[10]当代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决策互动关系演化过程分析——基于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项目选址决策案例的考察[J]. 肖生福,肖扬飞. 行政论坛. 2017(04)
硕士论文
[1]“公咨委”:参与式治理的实践研究[D]. 肖扬飞.广州大学 2016
[2]互联网公共领域中政府与公民互动研究[D]. 凌争.吉林大学 2016
[3]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公众利益表达有效性研究[D]. 廖玉环.广西大学 2014
[4]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研究[D]. 胡钟月.电子科技大学 2014
[5]行政问责制下的官员复出问题研究[D]. 董林明.中国政法大学 2010
[6]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政府应急处理机制研究[D]. 李鹰强.复旦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00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600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