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认知及治理——基于新浪微博“寿光洪水”案例的内容分析

发布时间:2023-12-13 18:48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往片面追求速度的粗放型发展所积累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矛盾开始喷涌,而当前的制度框架却无法对之进行有效的回应及处置。与之相对的是,正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供给,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的表达及实现,使得制度外方案成为重要选项,甚至呈现出高频化趋势。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网及社交媒体平台日渐发展壮大,为公民的诉求表达及动员提供了廉价且高效的制度外实现路径。在某些特定利益及诉求的驱使下,网民制造观点,传播舆论,推动网络舆情在某些中心议题上集聚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利用互联网兼具的放大镜及聚焦镜功能,引爆外部环境压力场,推动自身利益诉求的实现。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当前并未形成成熟有效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策略。一方面,社会化治理局面尚未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的主要职责与任务仍落在政府一边,社会层面的治理动力并为得到充分认可及调动。另一方面,政府应对仍以“维稳”、“管控”为主,疏导成效堪忧,且时常引发行为合法性争议,往往加深网络群体性事件消极化程度。本文认为,可以聚焦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的两大维度:传播性、内容性,从中窥探参与群体的利益及诉求,并在此基础上...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实践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
        (二) 网络舆情研究
        (三) 研究述评
    四、案例选择——基于新浪微博的“寿光洪水”网络群体性事件
    五、概念界定
        (一) 群体性事件
        (二) 网络群体性事件
        (三) 网络舆情
    六、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寿光洪水”网络群体性事件微博数据处理过程
    一、“寿光洪水”网络群体性事件
    二、网络舆情数据的采集与储存
    三、网络舆情数据的清洗及预处理
        (一) 数据清洗和处理
        (二) 中文分词、去除停用词
    四、网络舆情的主题分析步骤
    五、网络舆情的情感分析步骤
第三章 主体与结构——寿光洪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一、寿光洪水新浪微博舆情发展阶段
    二、寿光洪水新浪微博传播主体分析
        (一) 传播主体描述
        (二) 传播主体特征分析
    三、寿光洪水新浪微博传播路径
        (一) 传播路径及行为描述
        (二) 传播路径及行为分析
第四章 主题与情感——寿光洪水网络群体性事件微博舆情内涵分析
    一、样本总体状况描述
    二、各阶段舆情内涵的变迁
        (一) 舆情酝酿期(2018年8月20日至2018年8月21日)
        (二) 舆情高潮期(2018年8月22日至2018年8月24日)
        (三) 舆情延续期(2018年8月25日至2018年8月30日)
        (四) 舆情消退期(2018年8月31日至2018年9月7日)
        (五) 舆情主题、情感的结构性分布
        (六) 舆情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动机、期望与诉求
    一、寻求制度外渠道的关注、援助
    二、迅速、清晰认知公共事件
    三、自由地表达对公共事件的观点、见解
    四、创造、维护网络虚拟价值
        (一) 扩大网络影响力
        (二) 围观蹭热点,提升网络空间存在感
        (三) 私人网络资产得到认可及保护
第六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及治理
    一、缩减利益诉求的制度外演绎——提高正式制度供给水平
    二、网民认知需求及治理能力培育——权威力量归位
    三、网络舆论的“减压阀”认知——维护合理、合法的表达权
    四、舆情发展性及风险动态性——建立全过程舆情监控及引导机制
    五、个人诉求、公共目标的统一——动员意见领袖等力量参与治理
    六、注意力转移与压力消解——讲正能量故事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873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873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f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