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情境下心理因素对群体行为影响的博弈分析
本文关键词:非常规情境下心理因素对群体行为影响的博弈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急剧变革的转型期,在这一阶段中,我国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且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忽略了社会的管理,使得社会矛盾不断积累。由于环境污染、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越来越得到社会公众的密切关注,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运用科学发展观化解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高校和政府机关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以群体性事件为研究对象整理发布了《2014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研究指出:此期间我国发生近九百起百人以上群体性事件;劳资纠纷、城市拆迁、环境污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导火索。群体性事件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破坏当地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秩序,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甚至造成政治危机,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深入探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完善相关应急预案,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原则、策略和措施,对于更好地防范和处理群体性事件、促进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当前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目标的合法性与行为的非法性共存,维权群体的目标是合法的,但在具体的行为上可能出现一些非法现象。尤其是在重庆万州事件、安徽池州事件等泄愤型群体性事件中,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引发的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路见不平或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受到事件自身属性的影响,由于群体性事件是突然爆发的、具有不确定性,在严峻的形势下一旦发生,人们往往失去心理平衡并产生心理压力,预示着不能运用常规思维、方法去判断和处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重大研究计划”研究报告中指出,在紧急事件所产生的压力和极端环境下、在不同体制文化约束下,人类的心理会受到影响,从而使其决策和执行过程产生行为偏差和非理性。国内外有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论文大部分是针对我国转型期突发事件的定义、成因、演化机理及对策进行研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确定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日常生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的。因此,将心理学应用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中,尤其是在非常规情境下研究心理因素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根据传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运用前向归纳法分析非常规情境下心理因素对群体形为的影响,具体研究工作包括如下三点:第一,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社会群体分化为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弱势群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其决策时采取的策略要考虑到对收入差距的敏感程度,从而在收益函数中加入相对收益系数,构造弱势群体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第二,构建存在健忘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不存在健忘、存在局部健忘、存在整体健忘等不同情境下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约束条件和影响因素,最后进行结果比较并以大连PX事件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局部健忘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存在整体健忘易发生非预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第三,群体性突发事件双方非理性的情绪因素使其决策和和执行过程产生行为偏差。考虑双方群体情绪因素对于事态演化的影响:首先,构建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等级依赖期望效用模型,分析双方在不同情绪下纳什均衡解的存在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弱势群体的抗争能力较弱、强势群体带有较为强烈的悲观情绪时,双方会达成最为理想的纳什均衡(合作,妥协);当弱势群体的抗争能力较强时,如果双方都是乐观情绪,则任何一方的乐观情绪都有助于增大己方的合作(或妥协)概率;如果双方分别处于乐观和悲观情绪中,则任何一方情绪强度的增大都将降低合作(或妥协)概率。然后,构建了逻辑斯蒂情绪效用模型,结果表明:考虑情绪因素后不存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本文从当事者具有健忘行为、乐观或悲观情绪以及当事者根据事件不同发生概率情绪发生变化的角度,提供了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一种新的解释。研究结论对于政府部门制定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应急措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如何结合实验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定量化研究应急决策中的情绪因素,将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 健忘 情绪 纳什均衡 应急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1.43;C912.6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1 绪论10-16
- 1.1 选题背景和理论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1-14
- 1.3 研究内容14-16
- 2 存在健忘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16-33
- 2.1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16-19
- 2.1.1 一阶段博弈的基本结构16-17
- 2.1.2 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17-18
- 2.1.3 社会群体的行为倾向和策略空间18-19
- 2.2 不存在健忘因素的积极抗争策略前向归纳分析19-20
- 2.3 存在局部健忘的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的前向归纳分析20-22
- 2.3.1 弱势群体存在局部健忘的积极抗争策略20-21
- 2.3.2 双方同时存在局部健忘的积极抗争策略21-22
- 2.4 存在整体健忘的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的前向归纳分析22-24
- 2.4.1 弱势群体存在整体健忘的积极抗争策略22-23
- 2.4.2 强势群体存在整体健忘的积极抗争策略23-24
- 2.5 不同健忘情景下的结果比较24-25
- 2.6 案例分析:以大连PX事件为例25-31
- 2.6.1 大连PX事件概述25-26
- 2.6.2 大连PX事件各策略的发生机理26-27
- 2.6.3 大连PX事件案例分析27-31
- 2.7 本章小结31-33
- 3 情绪对群体行为影响的博弈分析33-49
- 3.1 考虑情绪因素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等级依赖期望效用模型33-41
- 3.1.1 弱势群体抗争能力较低的情绪因素分析33-35
- 3.1.2 弱势群体抗争能力较低情景下Nash均衡解的存在性35-36
- 3.1.3 弱势群体抗争能力较高的情绪因素分析36-37
- 3.1.4 弱势群体抗争能力较高情景下Nash均衡解的存在性37-39
- 3.1.5 数值分析39-41
- 3.2 具有逻辑斯蒂特征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情绪效用模型41-48
- 3.2.1 群体性事件的逻辑斯蒂情绪效用模型41-43
- 3.2.2 群体性事件情绪效用模型的Nash均衡解存在性43-45
- 3.2.3 案例分析:以大连PX事件为例45-48
- 3.3 本章小结48-49
- 4 结论与政策建议49-52
- 4.1 结论49
- 4.2 政策建议49-50
- 4.3 本文的创新点50-51
- 4.4 本文不足51-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52-53
- 参考文献53-57
- 后记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郅强;转型期我国城市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2 武勤;论防范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J];理论学刊;2004年08期
3 张馨艺;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新疆社科论坛;2004年04期
4 张国亮;关于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理性思考[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张成;群体性突发事件初期处置的行动逻辑和逻辑预设重构[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6 袁广林;;浅议铁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策略[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7 王喜珍;;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攀登;2006年02期
8 陈月生;于家琦;;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应急和预防机制与舆情[J];社科纵横;2006年07期
9 纪德尚;刘宁;孙莉莉;;社会转型期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李波;;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新探[J];桂海论丛;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太福;;浅谈新形势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及处置措施[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麟峰;;行政行为视角下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分析[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3 王培根;;试论国有企业职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预防及处置[A];湖北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科研成果汇编(1999-2000)[C];2001年
4 李靖;戢广南;;引发社会骚乱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国普;;话语权保障: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层政府治理新思维探析[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6 张云;;群体性突发事件县级政府应对模式与问题初探[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7 王再文;王玉萍;;应对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 提高基层政权执政能力[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朱磊;张利先;;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理探究[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德海;王维国;;如何控制群体性突发事件? 一个可变结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王珊;;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艺;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亟须建立预警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资源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韦文周;浅谈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N];法治快报;2008年
3 记者 程霞 扶建邦;我市开展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演练[N];北海日报;2009年
4 桂阳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彭新云;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思考[N];郴州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鞠贵芹;切实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N];台州日报;2010年
6 王忠国 市委党校副教授;政府服务与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策略[N];铁岭日报;2010年
7 霍良臣 中国石化山西吕梁石油分公司政工办主任;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探索[N];科学导报;2011年
8 卫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市长李安文;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注意的问题[N];新乡日报;2006年
9 河北大学2006级MPA研究生 牛雪;浅析工业型城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N];消费日报;2009年
10 长子县委书记 张圣;浅谈如何有效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N];长治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自军;资源型城市群体性突发事件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周磊;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群体行为演化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非常规情境下心理因素对群体行为影响的博弈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2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422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