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中非直接利益主体之特征考察与影响分析
本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中非直接利益主体之特征考察与影响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中,既有有着直接利益关系的群体,同时还存在大量非直接利益主体。介入群体性事件当中的非直接利益主体既有一般集群行为的普遍特征,也具有其自身的内在特征。非直接利益主体的固有特性,使其对群体性事件本身往往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决定着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方向、性质、规模和处置。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非直接利益主体 特征 影响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群体性事件中非直接利益主体的行动逻辑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批准号10CSH04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5批面上资助课题“内生性社会稳定的生成逻辑研究”(批准号2014M550357)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课题“转型期中国社会冲突的深层根源分析及调控机制研究”(批准号13SH1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31.43
【正文快照】: 在目前关于群体性事件的众多研究当中,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其中的新情况,那就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现象: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群体性事件本身只是表达、发泄情绪的一种行为。并进一步指出,不少参与群体事件的群众,本身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是因曾经遭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浦劬;西方当代政治冲突理论述评[J];学术界;199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宁立志;曹亚玲;;从经济法视角看社会团体的法主体地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颜良伟;;冲突与协调:民事抗诉中检法关系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4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蒋保;;民众的统治抑或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寡头统治?——雅典民主政治新论[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6 于师号;;基于角色转换的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林楠;;论大学生社会化的实现[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4期
8 赵琳华;;运用专业社会工作解决和预防农村赌博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9 殷琼;;试析乡村精英在群体性冲突预防中的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刘洪玲;;困境与出路:新时期农民工政治参与探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慧;;论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宋立会;;社会冲突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4 郝明;;政府转型条件下公民话语权实现的探讨[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5 赵帅;魏建;;村民自治的挑战:空心化、村干部激励不足与自治行政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张睿丽;;议会政治:宪政民主的运作[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7 左雪松;;从阶级冲突到社会冲突观—马克思与科塞的冲突思想[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虞崇胜;郑迎春;;政通才能人和——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9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10 汪波;;社会需求、多元博弈、公共选择与制度变迁——论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5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魏晓东;银行监管权配置的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小剑;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孙丽;安徽省非体育类在读研究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郑璇;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规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赵青梅;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潘娟;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艳君;初中教师间竞争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婷婷;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金荣;争取把更多的群体性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天台县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实践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2 叶国兵;;用和谐理念指导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J];公安教育;2008年04期
3 廖海青;;如何面对“群体性事件”?[J];南风窗;2009年05期
4 王鲁军;张闻一;;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J];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11期
5 王锡锌;;从“管理”走向“参与”的转变[J];人民论坛;2009年16期
6 燕继荣;;诊断群体性事件的三种理论依据[J];人民论坛;2009年22期
7 王顺美;;提升公权力公信力与防范群体性事件是正向关系[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S2期
8 ;劳资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加[J];共产党员;2010年02期
9 曹英;;群体性事件中信息处理的策略[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04期
10 张笑春;;重建信任: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所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元明;;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发展及其治理的实现途径[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2 甘永平;郭淑娟;;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探讨[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延芳;;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力;;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甲文;;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罗恩源;丁胜;;群体性事件中的民生性问题思考:以贵阳市为例——基于社会变迁理论的视角[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朱华东;张慧玲;;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A];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周松青;;群体性事件社会动员的动力机制探析[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詹祖良;;对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反思詹祖良[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10 杨泽鹏;;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治理防范问题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系统升级[N];贵阳日报;2009年
2 陕西省白河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 阮家军;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构建平安和谐白河[N];西部法制报;2010年
3 吉林省公安厅厅长 陈占旭;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N];人民公安报;2001年
4 倪晓;山东连续三年实现五个下降[N];法制日报;2007年
5 信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 张传明;要把握好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度[N];今日信息报;2007年
6 洪茂琼;清溪镇四项机制保平安[N];巢湖日报;2007年
7 董倍宏;我市召开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涉访群体性事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N];陇南日报;2008年
8 陈立雄;桂平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明显[N];广西日报;2008年
9 王德聪;实现北京两会“零上访”目标[N];毕节日报;2008年
10 江玲玲 月航 李超;民革市委提出14条对策建议[N];常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纯平;新世纪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吴亮;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王洁;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韩峙;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群体性事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赐江;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曾润喜;我国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防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刘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徐小江;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农民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彭支援;集体维权的法理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李伟;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奇歆;农村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马国峰;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治理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杜桥省;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刘志杰;群体性事件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钟丹;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报道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骆毅;新世纪群体性事件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黄杜;博弈论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吕嘉琳;我国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分析及路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文馨;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角色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中非直接利益主体之特征考察与影响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4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474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