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演变机制和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17-06-25 17:17

  本文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演变机制和应对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一种新媒体,网络以其虚拟性、交互性及匿名性等特点为中国公民提供了表达个人意见和情绪的公共空间。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是以非线性的传播方式扩散,所以一旦某个信息进入人们的关注范围并展开讨论,单个事件极易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其发展途径和消退方式不同于现实空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其网络舆情的特点。但是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的危机处理策略还有失偏颇,究其原因在于不了解网络舆情的形成演变机制,因此无法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本文重点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形成演变机制入手探讨政府以及媒体、公众如何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演变机制 议题升级 议程设置 蝴蝶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06;D631.4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1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7
  • 二、 关于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文献统计7-8
  • 三、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国内研究状况8-9
  • 四、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9
  • 五、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9
  • 六、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9-11
  • 第二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机制11-26
  • 一、 网络舆情以及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含义及其特征11-14
  • (一) 网络舆情的含义11-12
  • (二) 网络舆情的特征12-13
  • (三)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含义以及特点13-14
  • 二、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演变机制14-26
  • (一) 群体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期14-18
  • (二) 突发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期18-20
  • (三)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高涨期20-23
  • (四)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消退期23-26
  • 第三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传播学理论26-31
  • 一、 网络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对舆情的影响26-27
  • 二、 传播主体的隐匿化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改变27-29
  • (一)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空间中受到挑战28
  • (二)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舆情中继续适用28-29
  • 三、 传播手段的个性化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强化29-31
  • 第四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心理学分析31-35
  • 一、 个人心理需求31-32
  • (一) 成见和认知31-32
  • (二) 个人心态失衡点燃群体性突发事件32
  • 二、 群体心理作用32-35
  • (一) 网络舆情中的群体心理32-34
  • (二) 集群情绪渲染导致群体极化34-35
  • 第五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之策35-41
  • 一、 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提高舆情预警能力35-36
  • 二、 重视意见领袖作用,借力做好舆情导向36-37
  • 三、 善待媒体、善用媒体37-38
  • 四、 增强信息透明度,提高舆情引导能力38
  • 五、 做好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善后工作38-39
  • 六、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自由和责任并重39
  • 七、 政府要转变职能,完善法律法规39-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3
  • 致谢43-44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情况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克群;;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J];长白学刊;2010年01期

2 曹效阳;曹树金;陈桂鸿;;网络舆情的结构与网络特征分析[J];情报科学;2010年02期

3 戴媛;郝晓伟;郭岩;余智华;;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模型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年05期

4 曹劲松;;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J];新闻与写作;2010年05期

5 李鹏;;网络舆情监管难题探析[J];信息网络安全;2010年06期

6 姜胜洪;;网络舆情形成与发展规律研究[J];兰州学刊;2010年05期

7 顾明;;论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J];法制与社会;2010年18期

8 曹劲松;;政府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研究[J];领导科学;2010年15期

9 李昌祖;;网络舆情研判的类型分析及其制度建设的途径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06期

10 郝英杰;马海红;彭军林;;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规律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铭;陈俊鑫;;我国网络舆情及管理策略研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崇霞;;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分析[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潘庆芳;周萍;;涉路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建议[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大鹏;;加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网络舆情体系建设[A];第27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曹俊喜;刘云;徐希源;;电力行业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冉治平;;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A];浙江烟草(2012年第3期总第122期)[C];2012年

7 疏学明;郑魁;张辉;袁宏永;;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探讨[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8 耿骞;刘颖;;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及监测方法[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韩伟;张洪涛;;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10 曾华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指标体系探讨[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吴涛;网络舆情助推汉江中院司法为民[N];湖北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王宏杰;注重网络舆情监督 网上网下良性互动[N];检察日报;2010年

3 唐莉 记者 郭树仁;梅河口检察院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工作[N];北方法制报;2010年

4 记者 卢志坚 通讯员 胡连芳;江苏大丰:征聘百名“网络舆情监督员”[N];检察日报;2009年

5 见习记者 施燕燕;应对网络舆情与三项重点工作息息相关[N];检察日报;2010年

6 记者 吴汉松;提升引导网络舆情能力[N];石狮日报;2010年

7 四川省内江市工商局 吴明显 杨晓彬;建议加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8 吴明显;内江积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白真智;探秘网络舆情市场[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方山县政协主席 林祥;加强网络舆情实时监测 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N];山西政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伟;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王根生;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万源;基于语义统计分析的网络舆情挖掘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朱国东;关于网络舆论演进的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马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广发;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巨慧慧;针对网络舆情的情感倾向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肖轲;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模型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朱佳佳;浅析网络公共领域中的网络舆情[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刘婷;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6 任洪涛;政府网络舆情把关能力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7 江瑾;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有效回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戴笑慧;网络舆情与政府电子治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王文峰;网络舆情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的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演变机制和应对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2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482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f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