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县域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现阶段县域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
【摘要】:“郡县治,天下安”。县,承上启下,县一级的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县域承接着中央与省市级的政策,县要落实上级的政策指示,更直接负责着地方的繁荣稳定与发展,县域治理关乎国家发展与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但是,三十多年来当经济在快车道上全面推进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加之县域内的县乡两级政府是政府体制改革的末端,民主进程推进缓慢,民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都得不到足够的体现和保障;县域内群众的文化水平、政治参与的意识与能力也相对薄弱,导致县域爆发群体性事件的概率是高于大中型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出台了很多重要举措,针对群体性事件的理念和工作方法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数量明显下降,传统群体性事件虽然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但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期,县域是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重点,县域依然是社会矛盾爆发的集中区域。群体性事件有了新的发展趋势,新型群体性事件开始凸显。群体性事件频发暴露出了我国县域政府治理能力的不足,抓住县域的特点是解决好群体性事件的关键。针对县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结合县域社会的社情、政情,才能有的放矢的提出治理县域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本文通过对我国不同阶段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进行分析,以历史与发展的眼光,力求破解现阶段县域群体性事件治理的难题。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对县域、县级政府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了县域治理的重要性。对县级政府——县域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主体的构成、特点及其对县域群体性事件治理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文中运用的相关理论:首先是能为我们提供借鉴的丰富的西方理论,其次介绍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内关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责任政府的理论。对建国以来县域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进行了梳理。笔者将我国群体性事件分为四个阶段,着重对21世纪后我国的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状况以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各阶段我国治理群体性事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十八大后,我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已经初见成效,长期累积的问题依然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已经着手改革的部分在制度与政策落实上还存在着不足。对社会转型期下的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首先提出了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处于转型期,不同群体的间分化并且存在矛盾冲突,接下来分别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法制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县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因素。针对当前县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提出了以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完善重点领域的矛盾化解机制、落实信访制度改革、提高政府公信力、健全社会心理调节机制、增强县域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能力等六个方面的对策以实现我国县级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积极预防、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理。
【关键词】:县域 县级政府 群体性事件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引言12-19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2-13
- (一) 研究背景12
- (二) 研究意义12-13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3-17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4-17
- 三、研究方法17
- 四、创新点与不足17-19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19-25
- 一、相关概念19-22
- (一) 县域的概念与特点19-20
- (二) 县级政府的概念与特点20-21
- (三) 群体性事件21-22
- 二、相关理论22-25
- (一) 国外的相关理论22-23
- (二) 国内的相关理论23-25
- 第二章 县域群体性事件阶段性变化25-32
- 一、第一阶段(1990以前)25
- 二、第二阶段(1990至90年代末)25-26
- (一) 群体性事件概况25
- (二) 这一时期群体性事件特点25-26
- 三、第三阶段(2000年至2012年)26-28
- (一) 群体性事件概况26
- (二) 该时期群体性事件特点26-27
- (三) 群体性事件治理取得成效与不足27-28
- 四、十八大以来群体性事件治理新动态(2012年底至今)28-32
- (一) 完善制度建设28-29
- (二) 加强基层反腐力度29
- (三)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形势不容乐观29-32
- 第三章 现阶段县域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主要因素32-44
- 一、社会原因32-34
- (一) 我国处于矛盾凸显期32-33
- (二) 转型期不同社会群体的分化与矛盾33-34
- 二、经济因素34-38
- (一) 劳资纠纷34-35
- (二) 社会保障35-36
- (三) 土地征收与房屋拆迁36
- (四) 环境污染与邻避型运动36-37
- (五) 政府部门利益与个人利益37-38
- 四、文化因素38-39
- (一) 行政文化中“官本位”与“关系文化”38
- (二) 家族宗法文化38-39
- 五、体制因素39-41
- (一) 利益诉求机制不畅39
- (二) 信息机制不完善39-40
- (三) 体制不顺40-41
- 六、法治因素41-44
- (一) 相关法律制度缺失或不完善41-42
- (二) 人治观念42
- (三) 当前处于新旧政策交替阶段42-44
- 第四章 现阶段县域群体性事件的对策44-53
- 一、完善利益协调机制44-45
- (一) 加强民主决策44
- (二) 提高县域社会保障水平44-45
- 二、完善重点领域的矛盾化解机制45-46
- (一) 劳资纠纷45
- (二) 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45-46
- 三、落实信访制度改革46-48
- (一) 实现就地解决46
- (二) 加强信访制度的信息化46-47
- (三) 实现诉访分离47-48
- 四、提高政府公信力48-49
- (一) 转变政府工作作风48
- (二) 信息公开48-49
- 五、健全社会心理调节机制49-50
- (一) 建立正确的引导机制49
- (二) 弱化匿名与无责任心理49-50
- 六、增强县域政府应急处置能力50-53
- (一) 提高干部应急处置能力50
- (二) 构建快速反应机制50-51
- (三) 建立科学的现场处置机制51-52
- (四)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52-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赐江;;群体性事件类型化及发展趋向[J];长江论坛;2010年04期
2 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3 孔雯;陈普宪;;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机制的运行障碍与突破[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刘琳;;“无组织化”: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主要风险因素[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2年02期
5 于建嵘;石凤友;;关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的几个重要问题[J];东南学术;2012年04期
6 蔡建文;;社会阶层分化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析——基于社会中间阶层兴起的视角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6年02期
7 何哲;;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和治理策略——基于集体行为和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0年04期
8 王红;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成因分析[J];理论探索;2005年05期
9 钱军;;如何为农民减负?——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J];农经;2012年05期
10 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郭洪平 见习记者 贾阳;[N];检察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姜洁;[N];人民日报;2014年
3 于建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N];社会科学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江;群体性事件中县域政府行为逻辑[D];郑州大学;2011年
2 仇念华;县域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因素与治理研究—以“瓮安事件”为例[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李景玉;县域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雨霖;突发性群体事件中县级政府舆情应对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谭春晓;县级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及提升路径[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凌春华;新时期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角色[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7 袁芳丽;试论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化解社会负面情绪方面的创新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76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576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