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城镇未成年犯罪的经济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影响我国城镇未成年犯罪的经济因素分析
【摘要】:在我国,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称之为未成年犯罪,作为特殊群体,未成年犯罪长期以来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随着跨学科课题研究日益成为趋势,犯罪相关问题不再仅局限于法学领域,而逐渐受到社会学、心理学乃至经济学学者的关注。自1968年Becker首次提出犯罪经济学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历经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使得犯罪经济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日益成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未成年犯罪率呈现出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而同期,经济总量、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也分别呈现出阶段性上升,且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未成年犯罪越发呈现出罪犯低龄化、手段残暴化、行为集体化、种类多样化等特征,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未成年犯罪与经济因素的相关性。现有文献中,对未成年犯罪的经济学、经济因素研究多数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明显偏少,且存在经济评价指标偏少或过于抽象、缺乏计量模型运用等问题。因此,经济因素对未成年犯罪的影响这一课题较有研究价值,特别是在实证研究领域,尚具有比较大的研究空间。而目前犯罪的经济学研究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证研究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深度且成果丰硕,可以给未成年犯罪的经济因素研究提供很好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模型,有相当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根据之前学者的研究经验,居民生活、家庭经济是与未成年行为选择关系最密切的经济领域,本文就收入、收入差距、消费等代表性因素对未成年犯罪的影响展开具体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同时引入个别宏观经济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综合探讨经济因素与未成年犯罪的相关性及其具体影响。在对犯罪经济学一般研究、未成年犯罪经济研究的既有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评述后,本文基于犯罪经济学的经典理论——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成本收益分析法,将未成年犯罪成本具体细化为实施成本、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与犯罪预期收益进行比较,对各经济因素如何影响未成年犯罪的行为选择进行理论分析。相关因素具体包含了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收入差距、居民消费、劳动力市场、城市化、教育水平,并在合理预期的基础上,对下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假设,认为理论上,经济增长、收入增加、教育水平提高将减少未成年犯罪;收入差距扩大、失业率上升将增加未成年犯罪;而城市化率对未成年犯罪的影响方向不能绝对判断,其可能与城市化率的增长速度有关。本文以我国1990-2012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以历年城镇未成年犯罪率为因变量,选取相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为自变量,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经济因素对未成年犯罪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在自变量设置上,充分考虑经济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同质性及指标过多可能导致的多重共线问题,尽量选取所研究领域的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变量。具体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居民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衡量收入差距;以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衡量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以城镇登记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以城市化率反映城市化进程。考虑到各变量在数量级上的显著差异,在不改变变量经济意义的前提下,对部分变量进行了形式转换,具体对城镇人均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取对数进行后续计量分析。在实证模型选择上,考虑到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往往非平稳,本文依照误差修正模型中关于长期均衡分析的具体思路,利用stata12.1软件,在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关系分析后,进行协整回归,得到各变量的长期均衡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登记失业率、城市化率4个自变量均与因变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收入差距、失业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城镇人均收入、城市化率呈现显著负相关,对于理论分析相关的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实证模型中未能通过变量相关性检验,可能与本文样本数量过少及相关控制变量设置不完善有关,但其与未成年犯罪相关的理论分析不违背经济原理和一般规律,应当是有意义的。在前文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研究结论,本文探索性地提出一些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的经济政策和建议。从犯罪成本收益理论出发,任何可以增加犯罪成本或者减少犯罪收益的方法应该都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理犯罪。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优化收入分配,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就业环境;推进最低工资制度改革;平稳推动城市化进程;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教育程度;适当加大对未成年犯罪的惩罚力度,以期能够通过经济环境的改善,使得未成年犯罪现状有所改观。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 成本收益分析 经济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69.5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1 引言11-14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研究目的11-13
- 1.3 研究框架13-14
- 2 文献综述14-18
- 2.1 研究现状14-17
- 2.1.1 犯罪的经济学研究14-16
- 2.1.2 未成年犯罪的经济学研究16-17
- 2.2 小结17-18
- 3 经济因素影响城镇未成年犯罪的理论分析18-24
- 3.1 犯罪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18-22
- 3.1.1 经济增长与未成年犯罪19-20
- 3.1.2 居民收入与未成年犯罪20
- 3.1.3 收入差距与未成年犯罪20-21
- 3.1.4 居民消费与未成年犯罪21
- 3.1.5 劳动力市场与未成年犯罪21-22
- 3.1.6 城市化与未成年犯罪22
- 3.1.7 教育水平与未成年犯罪22
- 3.2 经济因素影响未成年犯罪的理论假设22-24
- 4 经济因素影响城镇未成年犯罪的实证检验24-38
- 4.1 数据来源与具体描述24-28
- 4.1.1 未成年犯罪率24
- 4.1.2 经济增长与收入水平24-25
- 4.1.3 收入差距指标25-26
- 4.1.4 消费状况指标26-27
- 4.1.5 其他指标27-28
- 4.2 计量模型选择与描述28-31
- 4.2.1 误差修正模型29-30
- 4.2.2 协整检验方法30-31
- 4.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31-38
- 4.3.1 平稳性检验31-32
- 4.3.2 协整关系检验32-33
- 4.3.3 长期均衡分析33-35
- 4.3.4 实证结果分析35-38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38-43
- 5.1 结论38
- 5.2 政策建议38-43
- 参考文献43-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荣军;;未成年犯罪罚金惩治的可行性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14期
2 吴珍平;论未成年犯罪特点及防治对策[J];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05期
3 宋玉红;;论刑事犹豫制度在未成年犯罪中的运用[J];理论导刊;2006年02期
4 吴丹茹;;完善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几点设想——以龙湾检察院2005-2009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例进行实证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0年S7期
5 王长水;郑红;;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圆桌审判探析[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2年07期
6 谷荣;;未成年犯罪案件的现状与特点——以某市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2年33期
7 马常青;;未成年犯罪若干问题研究——以西宁市城北区为背景[J];法制与社会;2012年36期
8 韩正生;;未成年犯罪的预防[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02期
9 李晓明;我国未成年犯罪及其预防[J];山东公安丛刊;1995年03期
10 束传祥;;试析未成年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必要性[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璐;;宁夏未成年犯罪的成因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包频;;以法治的思维综合调控未成年犯罪[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法治思维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C];2013年
3 史洪学;;浅述我国未成年犯罪的缓刑适用[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胡新桥 实习生 刘志月 通讯员 李济森;武汉未成年犯罪七成涉暴力[N];法制日报;2011年
2 通讯员 杨万军 徐忠婷;桥东检察院多措预防未成年犯罪[N];张家口日报;2011年
3 记者 卢文洁;广东未成年犯罪总数全国最高[N];广州日报;2013年
4 常熟市检察院 谢慧 尹春华;未成年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之完善[N];江苏法制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章宁旦 本报通讯员 韦磊;广深东佛未成年犯罪暴力侵财多[N];法制日报;2014年
6 刘英团;未成年犯罪污点不入档值得期待[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特派记者 卜令伟;保障未成年犯罪人员受教育权利[N];友报;2010年
8 记者 周文馨 通讯员 刘冬屏;兰州未成年犯罪七成为财[N];法制日报;2011年
9 左垎;构建未成年被害人“四位一体”保护机制[N];上海法治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付占营;元宝山区法院对待未成年犯罪法中容情[N];赤峰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卓;未成年被害人援助制度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2 孙贻菲;影响我国城镇未成年犯罪的经济因素分析[D];西南大学;2016年
3 马佳;未成年犯罪者社区矫正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4 杨小媚;未成年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5 王彦松;浅析我国未成年犯罪非监禁处置制度[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于丛丛;济南市未成年犯罪社区矫正情况调查报告[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7 何旭峰;未成年犯罪原因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纪学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益保护[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南国旺;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之完善[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李静;未成年人缓刑适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9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609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