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犯罪倾向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犯罪倾向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劣势地位,极易引起其自卑与不满的悲观情绪,导致心理失衡,从而引发犯罪,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如何通过有效培训降低农民工犯罪率,使其真正融入城市,并使他们能分享城市改革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文章以在苏州地区工作的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搜集资料,主要利用SPSS18.0和AMO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工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并不满意,他们对于教育培训的需求较为强烈,但是由于时间、文化基础、收费较高等主客观原因,他们参与教育培训的情况不为乐观,且目前用人单位、培训机构等提供的培训并不能满足农民工的多样化需求,政府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上还应承担更大责任。在犯罪倾向性方面,将犯罪倾向性分为了价值观扭曲、社交障碍、自控力低下、偏好不良这四个维度,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类型的农民工在犯罪倾向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研究也验证了教育培训与犯罪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关关系和一定程度的因果性联系。文章的最后,从抑制农民工犯罪的角度出发,对农民工教育培训提出六点政策建议:政府需制定合理政策制度、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激励表彰机制、推进积分落户制度;社区需建立和完善学习平台、健全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教育学习实践长效机制;职业学校需明确自身定位、注重师资培养、推进网络课堂;培训机构需注重内容专业化、地点合理化、方式多样化;用人单位方面需提高对农民工培训的重视程度、制定农民工培训的规章计划加强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交流;农民工自身需转变观念提高参与的积极性、珍惜机会提升参与的实效性。
【关键词】:农民工 教育培训 犯罪倾向性 实证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17;G729.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2
- 第1章 绪论12-18
- 1.1 选题背景12-13
- 1.2 研究意义13-15
- 1.2.1 理论意义13-14
- 1.2.2 现实意义14-15
- 1.3 研究设计15-17
- 1.3.1 研究对象15
- 1.3.2 样本抽取15
- 1.3.3 研究工具15-16
- 1.3.4 研究技术路线16-17
- 1.4 研究方法17
- 1.4.1 文献研究法17
- 1.4.2 经验实证研究法17
- 1.5 研究假设17-18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18-30
- 2.1 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文献综述18-21
- 2.1.1 国内相关研究18-20
- 2.1.2 国外相关研究20-21
- 2.2 关于农民工犯罪的文献综述21-25
- 2.2.1 国内相关研究21-22
- 2.2.2 国外相关研究22-25
- 2.3 关于教育培训与犯罪关系的文献综述25-27
- 2.3.1 国内相关研究25-26
- 2.3.2 国外相关研究26-27
- 2.4 相关概念界定27-30
- 2.4.1 农民工27-28
- 2.4.2 教育培训与农民工教育培训28-29
- 2.4.3 犯罪、犯罪倾向性与农民工犯罪倾向性29-30
- 第3章 理论分析30-37
- 3.1 关于教育培训的理论基础30-32
- 3.1.1 人力资本理论30
- 3.1.2 教育的非货币化效益30-31
- 3.1.3 教育的溢出效益31-32
- 3.2 关于犯罪的理论基础32-35
- 3.2.1 早期犯罪社会学理论32-33
- 3.2.2 现代犯罪社会学理论33-34
- 3.2.3 其他代表理论34-35
- 3.3 犯罪倾向性的理论基础35-37
- 第4章 问卷设计37-49
- 4.1 问卷设计程序37-38
- 4.1.1 问卷第一部分37
- 4.1.2 问卷第二部分37-38
- 4.1.3 问卷第三部分38
- 4.2 初测问卷质量鉴定38-40
- 4.2.1 样本情况38-39
- 4.2.2 信度分析39
- 4.2.3 项目分析39
- 4.2.4 效度分析39-40
- 4.3 正式问卷质量鉴定40-49
- 4.3.1 探索性因子分析40-43
- 4.3.2 验证性因子分析43-49
- 第5章 实证分析49-83
- 5.1 样本情况49-50
- 5.2 农民工教育培训情况50-64
- 5.2.1 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意愿与需求51-55
- 5.2.2 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55-60
- 5.2.3 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外部环境60-62
- 5.2.4 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困境62-63
- 5.2.5 农民工教育培训情况小结63-64
- 5.3 农民工犯罪倾向性情况64-75
- 5.3.1 农民工犯罪倾向性总体分析64-65
- 5.3.2 农民工犯罪倾向性差异分析65-74
- 5.3.3 农民工犯罪倾向性的差异分析小结74-75
- 5.4 农民工教育培训与农民工犯罪的相关分析75-77
- 5.4.1 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与犯罪倾向性的相关分析75-76
- 5.4.2 农民工教育培训过程与犯罪倾向性的相关分析76-77
- 5.4.3 农民工教育培训效果与犯罪倾向性的相关分析77
- 5.4.4 农民工教育培训与犯罪倾向性的相关性小结77
- 5.5 农民工教育培训与犯罪倾向性的回归分析77-83
- 5.5.1 农民工教育培训与“价值观扭曲”的回归分析78
- 5.5.2 农民工教育培训与“社交障碍”的回归分析78-79
- 5.5.3 农民工教育培训与“自控力低下”的回归分析79-80
- 5.5.4 农民工教育培训与“偏好不良”的回归分析80-81
- 5.5.5 农民工教育培训与“犯罪倾向性平均分”的回归分析81
- 5.5.6 农民工教育培训与犯罪倾向性的回归分析小结81-83
-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83-91
- 6.1 研究结论83-84
- 6.2 政策建议84-89
- 6.2.1 政府方面84-85
- 6.2.2 社区方面85-86
- 6.2.3 职业学校方面86-87
- 6.2.4 培训机构方面87-88
- 6.2.5 用人单位方面88
- 6.2.6 农民工自身方面88-89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89-91
- 参考文献91-96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96-97
- 附录97-106
- 致谢106-10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细望;;农民工培训的障碍因子及突破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2 吴鹏森;;“第二代农民工犯罪”:概念辨析与解释模型[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王平荣;赵永乐;;外来务工人员犯罪动机结构的实证研究——以苏州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年12期
4 员智凯;孙祥麟;;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犯罪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刘玉辉,李多全;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05期
6 唐欢庆;;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文化善治[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05期
7 林彭;余飞;张东霞;;“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02期
8 李亚芹;;解读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市场供给[J];职教论坛;2009年16期
9 郑功成;;农民工是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的重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清郎;中国转型期流动人口犯罪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余金通;福建省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胡少云;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新静;犯罪人员人格特征问卷的编制及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雪;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5 杨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问题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17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617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