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我国有组织犯罪发展规律实证研究——以河南、湖南两省为例

发布时间:2017-08-07 01:23

  本文关键词:我国有组织犯罪发展规律实证研究——以河南、湖南两省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有组织犯罪 犯罪规律 实证研究 黑社会性质组织


【摘要】:有组织犯罪具有从低级形态不断向高级形态演进的自主趋势。要想有效遏制有组织犯罪的发展壮大,就必须以有组织犯罪的演变规律及其在本土的具体表现为基本事实依据。本文以近5年来河南、湖南两省终审审结的362个有组织犯罪案件、4994名涉案人员作为样本,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组织结构、行为方式、资金状况、人员构成等角度出发,揭示出我国当前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规律。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有组织犯罪 犯罪规律 实证研究 黑社会性质组织
【基金】:中国法学会2012年度部级法学研究重点课题“中国有组织犯罪实证研究”(CLS2012B21)的最终研究成果。武汉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生罗刚、王少博、陈烨、刘胜超参加了课题调研的全过程
【分类号】:D917
【正文快照】: 自20世纪下半叶伊始,有组织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性发展和建立稳定法治秩序的主要威胁之一,我国也未能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有组织犯罪逐渐滋生、壮大,向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渗透,严重威胁人民生活与社会稳定,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远煌;;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现状及立法完善对策[J];法治研究;2012年02期

2 莫洪宪;有组织犯罪结构分类研究[J];河北法学;1998年05期

3 何秉松;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演变过程、规律及其发展趋势[J];政法论坛;2001年01期

4 丁英华;;对有组织犯罪的若干规律性认识[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守芬,汪明亮;试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与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董玉庭;黄大威;;论聚众淫乱罪的刑事立法——以无被害人犯罪为研究视角[J];北方论丛;2012年03期

3 许光;;论犯罪形势与刑罚轻缓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成巧云;;赌博罪应当非犯罪化[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5 沈娟;;从社会学角度看社区矫正的影响要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6 陈敏;;浅析刑法中被害人过错在量刑中的价值[J];研究生法学;2009年05期

7 于阜民;刘卫先;;海洋生态损害行为刑事责任论[J];当代法学;2009年03期

8 郭天武;陈迪;;粤港澳跨境黑社会犯罪及其防治对策[J];当代港澳;2007年01期

9 刘仁文;;构建我国立体刑法学的思考[J];东方法学;2009年05期

10 王顺安;;论犯罪学的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改革[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绍光;周彬彬;;相对不起诉权监督机制探析[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张伟;;浅议黑社会犯罪的控制力[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于阜民;郭永智;;构建犯罪现象范畴——再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分野[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4 王宏玉;;构建和谐社会,加强非监禁刑理念研究——非监禁刑的理念:矛盾冲突中的选择[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5 于阜民;;刑罚个别化:从理念到法律原则[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严励;;再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以中国犯罪学研究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7 吴宗宪;;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层次和背景[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刘强;;试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局限性及重新表述[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谢平;;试论公安机关和谐社会语境中宽严相济的政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于阜民;郭永智;;构建犯罪现象范畴——再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分野[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耀彬;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岳平;当代中国犯罪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阮传胜;恐怖主义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4 靳高风;论犯罪学的基本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丁英华;公司犯罪及其治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马皑;对犯罪人本质特征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高晓莹;知识产权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崔熳;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唐大宇;刑事司法多元发展的示范与契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刘敬新;我国反商业贿赂犯罪的法律制度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峗;论诈骗犯罪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广聪;盗窃犯罪现象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高峰;黑社会性质组织认定的疑难问题研析[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李婧;被害人身份之刑事立法价值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刘毅;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杨书;青少年犯罪黑数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姜萌;论被害人过错行为对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裴艳;我国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辛静;论激情犯罪[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郭云超;农村青年犯罪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远煌;赵赤;;美国有组织犯罪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J];法商研究;2010年05期

2 康树华,张忠华;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组织与国外黑社会比较研究[J];法学杂志;2004年05期

3 张远煌;;不明事理的中国有组织犯罪立法[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3期

4 吴永和;关于黑社会问题的思考[J];公安研究;1999年03期

5 陈小波;破窗理论与社区治安[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5期

6 石经海;;当前涉黑犯罪的特点与成因调查——以重庆11个典型案件为样本[J];现代法学;2011年03期

7 彭新武;唯物辩证法诸规律的当代阐释[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年01期

8 何秉松;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演变过程、规律及其发展趋势[J];政法论坛;2001年01期

9 高铭暄;陈兴良;;挑战与机遇:面对市场经济的刑法学研究[J];中国法学;199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小菊;谈有组织犯罪的现状[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2 史英英,董长印;论当前有组织犯罪的趋势及危害[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9年04期

3 黄立;有组织犯罪基本特征探讨[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4 康均心,邹晓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有组织犯罪预防[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5 里切特·摩尔 ,马忠红;二十一世纪有组织犯罪预测[J];公安研究;1995年05期

6 康树华;有组织犯罪的防治策略[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6期

7 谢勇,王燕飞;建国初期有组织犯罪惩治策略研究——一种犯罪学的分析路径[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8 佛里德里奇·卡尔·斯查平,谢华;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新方法[J];公安研究;1994年01期

9 陆才俊 ,罗志平;论有组织犯罪的类型及原因[J];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10 吴志宏;“有组织犯罪”概念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毅;;有组织犯罪及其对策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2 王宏玉;;我国有组织犯罪状况与预测[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3 赵可;;我国有组织犯罪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4 王顺安;;有组织犯罪形成的微观因素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顺安;;有组织犯罪形成的微观因素分析[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6 董新臣;;浅探有组织犯罪的特征、成因及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7 张远煌;姚兵;;社会流动视野中有组织犯罪发展趋势探讨[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8 万毅;;有组织犯罪及其对策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董新臣;;浅析有组织犯罪的特征、成因及对策[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10 张远煌;姚兵;;社会流动视野中有组织犯罪发展趋势探讨[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晋公宣;晋城打掉三个有组织犯罪团伙[N];人民公安报;2009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李晶晶 本报记者 刘金林;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N];检察日报;2009年

3 记者 关清 通讯员 颜颖;国际刑警组织第十次亚太地区打击有组织犯罪专家组会议召开[N];人民公安报;2011年

4 李光明;25名打黑先锋破案680余起[N];法制日报;2007年

5 黄少泽;对有组织犯罪问题及警务合作的对策探讨[N];人民公安报;2006年

6 本报驻首尔记者  刘复晨;有组织犯罪渐成韩国社会毒瘤[N];法制日报;2006年

7 寿蓓蓓;“打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N];南方周末;2004年

8 李博夫;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N];北方法制报;2008年

9 周立权;吉林专建侦查队,黑恶势力见“光”死[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10 岳波 鲜小荣;重拳出击 以打开路[N];绵阳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皆清;台湾地区有组织犯罪与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罗高鹏;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岳平;当代中国犯罪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有组织犯罪论[D];郑州大学;2001年

2 彭峥嵘;有组织犯罪与黑市之关联初探[D];湘潭大学;2002年

3 陆梅英;我国有组织犯罪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4 张丁;中国有组织犯罪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赵东巍;有组织犯罪的企业模式分析与法律防控[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泳;转型期中国大陆有组织犯罪的现状分析及惩治对策[D];复旦大学;2011年

7 董树海;《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与我国有组织犯罪刑事立法之完善[D];苏州大学;2011年

8 张昊岚;我国农村有组织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赵昆荣;论有组织犯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10 周青;有组织犯罪若干问题的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本文编号:632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632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4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