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我国维稳模式的构建逻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0:00
本文关键词:均衡:我国维稳模式的构建逻辑研究
【摘要】:从一般意义上说,稳定问题是一个很古老的政治领域的“宠儿”。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各系统发生巨大变化,常被定义为“转型社会”。在转型过程中,首要问题就是打破旧有的社会政治框架和利益关系并建立新的与时俱进的模式。毋庸置疑所谓“转型”就意味着多方面发展的不完善和纰漏,携带着各种不稳定的“音符”。所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维稳必然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国维稳模式却面临着严峻挑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失衡”。失衡可以制造暂时性稳定,而与此相对的均衡才是持久稳定的内在要求。建立在公民契约型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意义均衡不仅天然具备稳定的气质,还蕴含着适应整合与动态协调的弹性特点,是不易导致社会和政治断裂的稳定模式逻辑。正是基于这几点考虑,本文尝试运用均衡分析我国现行维稳模式,同时提出将均衡作为我国维稳模式构建的逻辑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结合西方政治学思想,分析了我国的维稳模式。文章主体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构成,正文包括四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缘起、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思路等几部分进行简单综述。具体说,正文初始于其核心概念的阐释——维稳,在维稳内涵界定基础上,第二章着重分析了维稳模式的影响因素和基本特征,总结了我国传统、现代、当前及展望的四种稳定模式的演化,从整体、辩证、历史的角度展示了我国维稳模式的发展进程。第三章的重点在于说明均衡与维稳模式的逻辑关系,进入本文的另一个核心概念的阐释——均衡,厘清何为政治均衡并对均衡维度的稳定进行类型分类。根据政治领域均衡的特性与我国现实社会政治发展新趋势,进一步论证我国维稳模式构建中渗透均衡逻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四章则是运用社会抗争的部分理论分析了我国维稳模式中的主要抗争形态及政治诉求,进一步挖掘其内在困境和均衡逻辑缺失的表现。可以说,这一章内容展示了我国现行维稳模式的问题域,是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对现实的实证分析。在第五章中,笔者以政府(执政党)为主体,从利益均衡(本质)、制度均衡(支撑)、法治均衡(保证)的宏观角度出发,试图为我国维稳模式提出几点构建思路。结语部分则是简短的陈述了本文的研究价值与不足,期望实现社会和政治的包容性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综上,本文在多种研究方法基础上,携有结构功能色彩、以社会政治稳定理论为基础、以民生政治为主线、以实现善治为目标,探讨将均衡逻辑内化于我国维稳模式的分析和构建,力求为维稳模式研究进入“瓶颈”阶段提供一种新思路,致力于分析转型期我国维稳模式构建的新进程,实现协同治理和善治的社会政治目标。 在学术界,关于维稳模式和政治均衡的阐释并不少见,但将均衡作为维稳模式分析和构建逻辑进行专门论述的著作还很不多见,也缺乏系统性。这即构成了本文的创新之处,所谓提供一种新的维稳模式研究视角,为社会治理和政治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均衡 维稳 构建逻辑 诉求 社会抗争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1.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9
- 1.1 研究的缘起9-10
- 1.2 研究的意义10-11
- 1.2.1 理论意义10-11
- 1.2.2 现实意义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15-19
- 1.4.1 研究方法15-16
- 1.4.2 本文思路16-19
- 第2章 维稳模式的一般理论分析19-31
- 2.1 维稳概述19-25
- 2.1.1 维稳的界定19-20
- 2.1.2 影响维稳模式的因素20-23
- 2.1.3 维稳模式的特征23-25
- 2.2 我国维稳模式演化25-31
- 2.2.1 传统模式:管控固定型稳定25-26
- 2.2.2 现代模式:经济动力型稳定26-27
- 2.2.3 当前模式:民主促进型稳定27-28
- 2.2.4 展望模式:民生互动型稳定28-31
- 第3章 均衡与维稳模式的逻辑关系31-39
- 3.1 政治领域的均衡31-35
- 3.1.1 政治均衡31-32
- 3.1.2 均衡维度的稳定类型32-35
- 3.2 维稳模式中的均衡诉求35-39
- 3.2.1 均衡作为我国维稳模式构建逻辑的必要性35-37
- 3.2.2 均衡作为我国维稳模式构建逻辑的可能性37-39
- 第4章 当前我国维稳模式的内在困境39-47
- 4.1 我国维稳模式的“失灵”现状39-44
- 4.1.1 抗争政治的形态及诉求40-42
- 4.1.2 现实维稳模式的偏差42-44
- 4.2 当前维稳模式中均衡逻辑的缺失44-47
- 4.2.1 理念上的对立性思维44-45
- 4.2.2 机制上的尚力轻理45
- 4.2.3 结构上的强国家弱社会45-47
- 第5章 均衡逻辑下我国维稳模式构建47-55
- 5.1 实质——利益均衡47-49
- 5.1.1 利益的分化47-48
- 5.1.2 利益的均衡机制48-49
- 5.2 支撑——制度均衡49-50
- 5.2.1 制度变迁49-50
- 5.2.2 制度均衡的构建50
- 5.3 保证——法治均衡50-52
- 5.3.1 实现条件51
- 5.3.2 法治均衡的实现51-52
- 5.4 政府(执政党)主体角色定位52
- 5.5 小结52-55
-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3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增阳;和谐社会的政治均衡[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1期
2 刘刚;;“管控型”稳定: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稳定的一个分析框架[J];东南学术;2012年02期
3 张群梅;;政治均衡: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王梅枝;;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维稳扩大化成本分析及其治理对策[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刘俊祥;;民生国家:政府公平施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机理[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袁新华;;压力维稳机制下的社会稳定[J];求实;2011年S1期
7 萧功秦;;中国转型中期的五大困境及前景展望——从中道立场理解中国转型[J];学术界;2012年11期
8 陈尧;转型期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J];唯实;2003年Z1期
9 清华大学课题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J];学习月刊;2010年23期
10 何精华;政府制度均衡:经济转型期政治稳定的关键[J];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07期
,本文编号:712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71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