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制定视域下群体性事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04:41
本文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视域下群体性事件研究
【摘要】:现代化是民众权利意识不断苏醒和治理模式不断变迁的过程。当前,改革不断深化,经济体制转轨、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调整相互交织,社会中原有的利益格局不断分裂重组,高水平的经济发展与相对滞后的社会制度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健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如国有企业职工大规模下岗、征地拆迁中农民利益被侵蚀、环境污染问题加剧、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公共权力滥用、公职人员腐败现象严重等。弱势群体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情况屡见不鲜,中华大地上不断地上演着各类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公共秩序,干扰经济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许多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是由公共政策失误引发的。公共政策制定者“人本理念”的缺失和社会问题预见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的缺失,且累于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的不合理,造成政策失误,直接损害到民众的利益,点燃了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而政策制定过程中,问题丛生,“暗箱操作”滋生了腐败的土壤,权力异化,信息不公开,缺乏与民众互动,难以真实地了解民众诉求,加之社会监督缺失,又为政策的失误提供了“保护伞”。政策制定过程中民意缺失,致使公共政策政治合法性基础动摇,以至于政策执行受阻,为群体性事件埋下“祸根”。在民众利益诉求渠道以及权利救济渠道不畅的社会背景下,限于法律素质和社会资源的匮乏,民众难以采用制度化的方式解决面临的困境,在追求生存机会的压力之下只好寻求群体性事件的路径依赖。况经过多次与政府的博弈之后,群体性事件处理结果也让民众相信这种方式的有效性。 然而,群体性事件中民众大多采取大规模集会、游行、示威、阻塞交通的方式,甚至经常发生暴力械斗以致对国家机关实施打砸抢烧等行为,且时常伴随流血事件发生,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给民众的生命和财产都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同时,也为社会有序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加了障碍。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且行动组织化不断加强,“意见领袖”的作用不断彰显,技术化手段的应用,尤其是与网络强大的力量结合,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增加了社会管理压力,使得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治理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课题。 如何有效的保证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俨然已经成为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者的素质,保障民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增加民众对政策的支持度尤为重要。充分完善民众的参与和表达机制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治理群体性事件的一剂良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组织管理制度、重大项目维稳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听证制度的完善更是不可或缺。与此同时,民众利益诉求渠道的通畅更是不可偏废,沟通协调机制、权利救济机制等机制的完善和改革更要加快进程。民众的法律素质提高对于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化、民主化进程,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俨然已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公共政策制定 利益诉求 合法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19
- 一、研究缘起12-13
- (一) 选题背景12
- (二) 研究意义12-13
- 二、文献综述13-16
- (一) 国外文献综述13-14
- (二) 国内文献综述14-16
- 三、研究框架16-17
- (一) 研究视角16-17
- (二) 研究方法17
- 四、研究理论基础17-19
- (一) 公共政策议程理论17-18
- (二) 社会冲突理论18
- (三) 政治合法性理论18-19
-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概念界定与效应分析19-26
- 一、群体性事件概念界定19-20
- (一) “群体性事件”概念追溯19
- (二) “群体性事件”概念界定19-20
- (三) “群体性事件”显著特征20
- 二、群体性事件的现状20-23
- (一) 呈现一定的地域性20-21
- (二) 参与主体多元化21
- (三) 网络介入群体性事件21-22
- (四) 政府应急治理能力欠缺22-23
- 三、群体性事件的积极影响23-24
- (一) 释放社会压力23
- (二) 倒逼政府提高治理能力23
- (三) 推动公共政策制定和调整23-24
- 四、群体性事件的消极影响24-26
- (一) 影响社会公共秩序24
- (二) 造成大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24-25
- (三) 降低政府公信力25
- (四) 增大政府治理难度25-26
- 第三章 公共政策制定视域下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分析26-33
- 一、江苏邳州征地事件26-28
- (一) 事件回顾26-27
- (二) 事件评析27-28
- 二、江苏南京梧桐树事件28-29
- (一) 事件回顾28
- (二) 事件评析28-29
- 三、江苏启东事件29-31
- (一) 事件回顾29-30
- (二) 事件评析30-31
- 四、公共政策制定视域下的群体性事件评析31-33
- (一) 群体性事件的起因31
- (二) 群体性事件中的民众诉求31
- (三) 群体性事件的解决途径31-33
- 第四章 公共政策制定视域下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探究33-41
- 一、群体性事件导火索:公共政策制定失误致使民众利益受损33-35
- (一) 公共政策作用33
- (二) 公共政策制定失误原因33-34
- (三) 群体性事件的触发机制34-35
- 二、群体性事件“催化剂”:民众参与缺失致使公共政策合法性基础脆弱35-37
- (一)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民众参与缺失35
- (二) 社会民主化背景下民众参与诉求不断提升35-36
- (三) 民众法律素质有待提高36-37
- 三、群体性事件“内核”:制度化途径难以发挥有效作用37-39
- (一) 表达机制缺失37-38
- (二) 协调沟通机制缺失38
- (三) 权利救济机制缺失38-39
- 四、群体性事件助推器:群体性事件对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39-41
- (一) 开启公共政策议程的窗口39
- (二) 打破官僚主义“惰性”39-40
- (三) “问题化”触动官僚制的“上层”40-41
- 第五章 公共政策制定视域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方式探究41-50
- 一、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减少公共政策失误41-45
- (一) 规范公共政策制定者行为41-43
- (二) 完善公共政策制定程序43-44
- (三) 保障公共政策内容科学性44
- (四) 推广公共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44-45
- 二、完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众参与制度,提高政策合法性45-46
- (一)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5
- (二) 完善政治协商制度45-46
- (三) 完善基层组织管理制度46
- (四) 完善听证会制度46
- 三、完善民众利益诉求制度,有效化解利益纠纷46-47
- (一) 完善协调沟通制度46
- (二) 完善行政诉讼制度46-47
- (三) 推进信访制度改革47
- (四) 完善民众监督制度47
- 四、培养民众法律素质,提高社会法治水平47-50
- (一) 提高民众法律素质47-48
- (二) 加快完善法律体系48
- (三) 政府部门依法行政48
- (四) 保障司法部门独立48-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保臣;我国近五年群体性事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29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729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