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博弈与群体力量——基于演化博弈的群体性事件生成机理及其化解
本文关键词:利益博弈与群体力量——基于演化博弈的群体性事件生成机理及其化解
【摘要】: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结合博弈双方群体力量的变化情况,将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过程划分为潜伏期、激化期、爆发期和平息期,并结合昆明PX事件描绘出群体性事件演化的过程图。比较分析得出,通过双方主动谈判或第三方干预的方式促成冲突双方达成协议是应对群体性事件最为有效的方式。此外,各级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强舆情监测情报分析、及时解决民众的利益诉求、加强信息沟通、引导主流新闻媒体的导向、增加政府工作和群体性事件处理的透明度,以期实现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有效治理。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商学院;河海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江苏省"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演化博弈 群体力量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SH021)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SHC005)
【分类号】:D631.43
【正文快照】: 3.江苏省“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1100)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据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发布的《法治蓝皮书(2014)》显示:2000年到2013年9月间,全国共发生百人以上群体事件871起,其中维权类群体性事件占55%,因公民、社会组织与政府或官员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书维;周洁;王二平;;群体相对剥夺前因及对集群行为的影响——基于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调查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04期
2 刘德海;王维国;;群体性突发事件争夺优先行动权的演化情景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02期
3 黄顺康;;重大群体性事件冲突阻断机制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4 杨瑞清;余达宏;;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5 陆平辉;利益冲突的理念与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09期
6 王思琦;;和谐社会与冲突:一种博弈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7 崔树义;关于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04期
8 黄毅峰;;群体性事件中非直接利益主体之特征考察与影响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9 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J];学海;2009年01期
10 薛婷;陈浩;乐国安;;集群行为诸理论的整合模型[J];心理科学;2010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志远;利益相关者参与政府决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欣;;经济型群体性事件的处置[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张天舒;鲁小华;樊富珉;;求职自我效能、目标清晰度与资源动员行为的关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魏源;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蒋湘陵;;公共信息管理在社会群体事件发生中的作用过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庞夏兰;刘向英;;评析“稳定压倒一切”——一个社会冲突理论的分析视角[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辜德宏;刘伟一;刘次琴;;篮球运动员由挫折引发攻击行为的机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陈晓燕;;自我效能理论与心理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年01期
8 罗闻;冯刚;;新媒介环境下的社会管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应对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06期
9 申永丰;;转型期中国公共决策的利益冲突[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刘中起;;转型期群体性社会冲突:特性、动因及其“安全阀”机制研究[J];城市观察;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力;曹振飞;;结构箱中的情绪共振——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程雨燕;;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对策[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孙元明;;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发展及其治理的实现途径[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4 吴新慧;;风险社会:农村环境受损群体及其抗争行为分析[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5 刘德海;苏烨;王维国;;振荡型群体性突发事件中信息特征的演化博弈分析[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6 张国;;新时期政府应对群体事件的基本原则[A];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年
7 解坤;武艳艳;;群体事件的应对策略——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分析[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2辑)[C];2011年
8 陈若梅;;利益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与应对措施——以“6.11”广州新塘事件为研究案例[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曾凡斌;;互联网使用在“群体性事件”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王身余;刘满华;;公民身份与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悖论成因的一种可能解释[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五卷)[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刘向东;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土地整理项目共同治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刘瑛;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岩;非常规突发事件态势演化和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彭支援;集体维权的法理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胡晓娣;知识型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郭纯平;新世纪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岳平;当代中国犯罪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糜泽敏;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峥嵘;转型期我国农民群体性事件防范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小伟;中学思想政治课交往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文世荣;关于大学英语课堂互动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关系的实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欣;高中生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数学成绩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赵鑫;数学自我效能感、工作记忆广度对初中生乘法心算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7 马融;地方政府行为与社会冲突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崔翔;现阶段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段彪永;群体性事件的犯罪学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钱会娟;癌症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水平的横断面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大凤;;论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民参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2 刘毅;;“合法性”与“正当性”译词辨[J];博览群书;2007年03期
3 李琼;;边界与冲突——以S县某群体性冲突事件为个案[J];东南学术;2007年05期
4 陈国富,卿志琼;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机制摩擦与利益冲突[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01期
5 叶大凤;陈丽敏;李雅欣;卜国兴;;论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机制的构建[J];福州党校学报;2007年05期
6 王冉;;关于构建理性的利益表达机制的思考——从公众参与行政角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16期
7 章剑生;;作为公民参与的“旁听权”及其公法保障——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为例[J];法治研究;2009年02期
8 钮松元;弱势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刘德海;王维国;徐维军;张卫国;;不同社会结构下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机理的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10年06期
10 张海波;;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基本问题——概念、框架、理论、方法与发展趋向[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贾林男;[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2 世界与中国研究所 李凡;[N];南方周末;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路;当代中国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瑞清;余达宏;;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2 李金;;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维护社会稳定[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杨瑞清;辜静波;;关于弱势群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透析[J];求实;2005年12期
4 王玉龙;吕云涛;;健全能量释放机制,加强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控制[J];台声.新视角;2005年06期
5 李新钰;蒋连舟;赵超;;试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农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四大机制[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39期
7 麻彦伟;;乡镇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原则[J];领导科学;2005年23期
8 余凌云;唐荧;;论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年02期
9 李万和;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J];公安研究;2005年02期
10 阳红光;浅谈群体性事件的处置[J];公安研究;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雁英;;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董v,
本文编号:758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758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