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病共存人体伤残等级评定若干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伤病共存人体伤残等级评定若干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损伤 疾病 伤病共存 伤残等级评定 损伤参与度 规范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身损害事件的日益增多,特别是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增多,损伤后的伤残等级评定的司法鉴定作为一种法定证据的调查方法也显得越发重要,而伤病共存人体作为一种特殊人体的伤残等级评定,因缺乏相应的条款及规定,成为法医临床司法鉴定中的难点。本文笔者以工作实践检案中收集的相关案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种类伤病共存人体的特点,分析目前伤病共存人体伤残等级评定的现状,以及当前司法鉴定中关于此类特殊人体伤残等级评定存在的问题,提出对于伤病共存人体残等级司法鉴定的建议和方法,力求能明确此类伤残等级评定的鉴定原则、鉴定方法,为人身损害司法鉴定的民事赔偿标准提供理论支持。第一章从法医学角度介绍损伤、伤残、疾病以及损伤与疾病因果关系的概念,分析损伤和疾病的类型、致伤/病因素等,着重分析伤残的类型、伤残的评定及伤病关系的类型。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一是总结归纳了伤病共存人体的分类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相互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介绍我国当前伤病共存人体的伤残等级评定的法律依据。三是结合日常检案中收集相关案例,分析当前伤病共存人体的伤残等级评定的主要方法。四是归纳分析指出目前伤病共存人体伤残等级评定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从研究意义、基本原则、鉴定标准、鉴定方法等多方面总结规范性方法和建议,总结规范我国伤病共存人体伤残等级司法鉴定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损伤 疾病 伤病共存 伤残等级评定 损伤参与度 规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18.9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8
- 导言8-13
- 一、问题的提出8-9
- 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9
- 三、文献综述9-11
- 四、主要研究方法11
- 五、论文结构11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11-13
- 第一章 损伤、疾病、伤残、伤病关系的概念13-18
- 第一节 损伤13-15
- 一、损伤的类型13-14
- 二、损伤时的并发症14
- 三、损伤后的后遗症14
- 四、损伤的转归14
- 五、损伤法医学鉴定的内容14-15
- 第二节 疾病15-16
- 一、致病因素与发病条件15
- 二、疾病的诊断15
- 三、疾病的转归15-16
- 四、疾病法医学的鉴定内容16
- 第三节 伤残16-17
- 一、伤残类型16
- 二、伤残评定16-17
- 第四节 损伤与疾病的因果关系17-18
- 一、损伤与疾病因果关系的概念17
- 二、损伤与疾病因果关系的类型17-18
- 第二章 伤病共存人体的伤残等级评定18-36
- 第一节 损伤与疾病共存人体的分类与特点分析18-20
- 一、“伤病共存”人体18-19
- 二、“伤伤共存”人体19
- 三、“伤残共存”人体19-20
- 第二节 伤病共存人体伤残等级评定的法律依据20-22
- 一、《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20-21
- 二、《道标》的相关规定21
- 三、《工标》的相关规定21
- 四、《高院标准》的相关规定21-22
- 第三节 伤病共存人体伤残等级评定的现况22-30
- 一、国际上关于损伤参与度概念的理解22-23
- 二、国内关于损伤参与度应用的状况23-24
- 三、伤病共存人体伤残等级的评定方法24-26
- 四、伤病共存人体伤残等级评定的实案分析26-30
- 第四节 伤病共存人体伤残等级评定现存的问题30-36
- 一、鉴定的法律依据不足31-32
- 二、鉴定标准不统一32-33
- 三、鉴定方法存在差异33-34
- 四、鉴定人知识结构不全面34-36
- 第三章 规范伤病共存人体伤残等级评定的思考36-45
- 第一节 规范评定的积极意义36-37
- 一、检案鉴定的积极意义36-37
- 二、案件审判的积极意义37
- 三、保险理赔的积极意义37
- 第二节 规范评定的基本原则37-39
- 一、实事求是、客观检查的原则38
- 二、综合分析的原则38
- 三、近因原则38
- 四、依法评定原则38-39
- 第三节 规范评定的方法与建议39-45
- 一、明确损伤参与度的概念39-40
- 二、正确区分“损害赔偿责任”和“归责责任”40
- 三、明确有关损伤参与度案件的赔偿细则40-41
- 四、统一伤残等级评定标准41
- 五、制定科学合理的损伤参与度评定标准41
- 六、统一鉴定方法和操作步骤41-44
- 七、培养复合型、高水平的鉴定人员44-45
- 参考文献45-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绍清;交通事故伤、病并存的伤残等级评定探讨[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朱友江;法医伤残等级评定标准诌议[J];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05期
3 仝伟;;伤残等级评定时机探讨[J];中国司法鉴定;2009年05期
4 沈志强;谢兴夫;;前足缺失伤残等级评定1例[J];法医学杂志;2013年03期
5 周卫江,朱虎;损伤参与度在两次道路交通事故伤残等级评定中的应用1例[J];法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6 孙岩;欧敏;周海洋;;眼球萎缩与安装义眼伤残等级评定的探讨[J];法医学杂志;2009年05期
7 陈庆沐;郑永海;;交通事故肢体伤残等级评定1例[J];法医学杂志;2009年06期
8 李红梅;施晓玲;;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接伤残等级评定66例分析[J];中国司法鉴定;2010年04期
9 周伟赋;戴海;郑银兵;;踝关节骨折不配合治疗伤残等级评定1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3年S1期
10 王旭;;道路交通事故伤残等级评定中的手功能评估[J];中国司法鉴定;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忠;;浅议踝关节损伤伤残等级评定[A];江苏省法院系统第七届法庭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2 姜丙均;;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伤残等级评定[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本权;徐传宝;;右眼外伤合并左眼先天异常伤残等级评定探讨一例[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五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赵海淼;;论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伤残等级评定[A];江苏省法院系统第七届法庭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登文;史晓真;吴志平;;交通事故伤、病并存的伤残等级评定探讨[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刘振喜;姚军平;;一氧化碳中毒致精神、运动障碍一例[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锐;;对新《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部分条款的认识[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徐义国;;关于《道标》和《工标》适用范围的探讨[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小力;武建华;戴晓明;;ADL量表在伤残等级评定中的运用[A];江苏省法院系统第七届法庭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吴新明;;失能器官损伤后伤残等级评定及伤残补助费计算[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建新;保险事故伤残等级评定有了定点单位[N];河南日报;2008年
2 ;跟踪医治过程 严格核定费用[N];中国保险报;2006年
3 赵廷凯;过失造成工伤用人单位是否有义务赔偿[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4年
4 记者 焦同喜;我省省直事业单位实行工伤简易办理[N];河北经济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龙梁婷;伤病共存人体伤残等级评定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80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780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