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法律规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22:19
本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法律规制研究
【摘要】: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是指当冲突一方对另一方具有经济或政治上的支配或管理地位时,执法主体面对弱势一方聚众实施的对抗行为,为平衡利益、化解纠纷而在时间、空间、程序及法律依据上的相机抉择。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面临诸多法治困境:从执法理念上看,执法者管理者意识太强、执法目的不合理、唯上级论思想严重;从行政主体上看,某些行政主体不适格、行政主体之间权责混乱;从执法依据上的选择上看,执法者故意不考虑相关因素或者考虑不相关因素、用政策替代法律、选择低位阶的规章而规避对相关法律的适用;从执法程序上来看,拒绝或者拖延群众的合理诉求、钓鱼执法、暴力执法时有发生。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在群体性事件中兼具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双重身份、监督体系不完善、社会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不当引导等。因此,对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进行法律规制。首先,要转变立法理念,提高立法技术,尽快制定《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法》,,健全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的法律体系;其次,要加大对执法人力资本的投入,明确执法主体的职责与权限,坚持正当程序原则,构建完善的群体性事件执法监督体系,提高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再次,要扩大行政诉讼救济范围,构建行政补偿制度,加大对行政案件的执行力度,加强对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的司法救济;最后,要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与维权技巧,合理发挥社会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引导与监督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法律规制 选择性执法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0-13
- 1.1.1 选题背景10-12
- 1.1.2 选题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9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3-16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6-19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9-20
- 1.3.1 研究思路19
- 1.3.2 研究方法19-20
- 第2章 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法治困境的表现20-28
- 2.1 执法理念落后20-22
- 2.1.1 执法主体管理者意识强烈20
- 2.1.2 选择性执法目的不合理20-21
- 2.1.3 行政执法唯上级论21-22
- 2.2 执法主体混乱22-23
- 2.2.1 某些行政执法主体不适格22-23
- 2.2.2 行政执法主体权责错位23
- 2.3 执法依据的选择不合理23-26
- 2.3.1 执法依据的选择逆位23-24
- 2.3.2 政策替代法律24-25
- 2.3.3 不考虑相关因素25
- 2.3.4 考虑不相关因素25-26
- 2.4 执法程序有待规范26-28
- 2.4.1 执法手段粗暴26-27
- 2.4.2 执法方式不合理27
- 2.4.3 拒绝或拖延履行群众的合理诉求27-28
- 第3章 制约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的因素28-39
- 3.1 思想观念因素28-31
- 3.1.1 传统官本位思想严重28-29
- 3.1.2 社会舆论引导不当29-30
- 3.1.3 公民维权技能落后30-31
- 3.2 制度因素31-32
- 3.2.1 政府兼具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双重身份31-32
- 3.2.2 转轨时期相关制度设计不合理32
- 3.3 经济因素32-35
- 3.3.1 地方政府盲目追求 GDP32-33
- 3.3.2 相关专项资金在财政预算中缺位33-34
- 3.3.3 群体性事件背后隐藏寻租可能性34-35
- 3.4 法律因素35-39
- 3.4.1 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35-36
- 3.4.2 监督体系不完善36-37
- 3.4.3 执法队伍素质有待提高37-39
- 第4章 规范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的法律对策39-51
- 4.1 健全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的法律体系39-41
- 4.1.1 转变立法理念39-40
- 4.1.2 尽快制定《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法》40-41
- 4.1.3 提高立法技术41
- 4.2 提升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执法能力41-45
- 4.2.1 坚持正当程序原则41-42
- 4.2.2 明确执法主体的职责与权限42-43
- 4.2.3 构建完善的群体性事件执法监督体系43-44
- 4.2.4 加大执法人力资本投入44-45
- 4.3 加强对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的司法救济45-48
- 4.3.1 扩大行政诉讼救济范围45-46
- 4.3.2 构建行政补偿制度46-47
- 4.3.3 加大对行政案件的执行力度47-48
- 4.4 充分发挥社会对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的规制48-51
- 4.4.1 提高公民的人权意识与维权技能48-49
- 4.4.2 合理发挥社会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引导作用49-51
- 结论51-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瑞清;余达宏;;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2 李金;;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维护社会稳定[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杨瑞清;辜静波;;关于弱势群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透析[J];求实;2005年12期
4 王玉龙;吕云涛;;健全能量释放机制,加强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控制[J];台声.新视角;2005年06期
5 李新钰;蒋连舟;赵超;;试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农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四大机制[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39期
7 麻彦伟;;乡镇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原则[J];领导科学;2005年23期
8 余凌云;唐荧;;论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年02期
9 李万和;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J];公安研究;2005年02期
10 阳红光;浅谈群体性事件的处置[J];公安研究;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雁英;;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董v
本文编号:938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938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