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手党产生和转移理论概述
本文关键词:黑手党产生和转移理论概述
【摘要】:黑手党产权经济学理论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迄今为止西方有组织犯罪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广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黑手党(犯罪保护)组织的研究中。文章将详细论述:黑手党的概念、性质、起源理论和海外移植理论。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论述,让中国学者对于该理论有了全面的了解。
【作者单位】: 牛津大学社会学系;牛津大学法外治理研究中心;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香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
【关键词】: 黑手党 起源 海外移植
【分类号】:D917
【正文快照】: 一、概念笔者建议将有组织犯罪现象看作广义的治理(governance)来加以考虑。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治理”这一概念在商业研究、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中被广泛的使用。与其他的概念一样,它代表多种现象。治理这一概念主要应用于两大领域,即公司治理和经济治理。前者是指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炳瑞;;论黑手党[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2 姜雪野;;被害预防——突破打黑僵局的关键[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姜雪野;;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面临取证困难的探讨[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靳高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5 黄芸;;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探讨[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6 靳高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莫洪宪;王明星;;中国大陆黑社会犯罪特点及其刑事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8 万毅;;有组织犯罪及其对策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9 王宏玉;;我国有组织犯罪状况与预测[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10 戴海琼;;当今我国社会有组织的犯罪形式存在原因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晋虹;意新犯罪集团风头盖过黑手党[N];法制日报;2007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李晶晶 本报记者 刘金林;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N];检察日报;2009年
3 袁飞邋叶一;李昌钰“中国游学”:力推物证技术[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4 内蒙古科技大学法学系副教授 郝振明;卢西安诺:美国“现代有组织犯罪之父”[N];包头日报;2011年
5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莫洪宪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 马献钊;惩治有组织犯罪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N];检察日报;2009年
6 徐迅雷;就怕黑恶势力生根[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黄晓峰;王学泰谈黑社会[N];东方早报;2009年
8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打黑的重心是清除权力与黑社会的勾结[N];东方早报;2009年
9 大学教师 周云;打黑除恶关键在于摧毁其存在基础[N];东莞日报;2011年
10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林海;格外精彩的犯罪学[N];检察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先国;论当前黑恶势力对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影响及对策[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弭文科;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杨列;跨国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牟长江;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孙继祥;黑社会(性质)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刘家宏;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防治对策[D];安徽大学;2007年
6 宋冀峰;“打黑除恶”比较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李帅;文学映照现实—黑社会组织犯罪研究[D];烟台大学;2011年
8 高铭爱;我国黑社会组织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徐泳;转型期中国大陆有组织犯罪的现状分析及惩治对策[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佳;刑事政策视野下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51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951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