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规制理念的法社会学思考
本文关键词:劳务派遣规制理念的法社会学思考 出处:《理论导刊》2015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务派遣 规制理念 调整 社会法学 法社会学
【摘要】:我国官方对劳务派遣的规制理念大致可以劳动合同立法为界,在其之前以鼓励为主,在其之后以限制为主。我国劳动法学界对劳务派遣的评价也大致可以劳动合同立法为界,在其之前以中性评价为主,在其之后以负面评价为主。这些转变的背后是对市场用工与就业形式的重构,经济性因素逐渐受制于政治性因素,公权力直接干预市场选择。从法社会学的视角看,劳务派遣具有客观必然性与现实性,不应将其的超常发展视为对法律权威的挑战,仅从法的强制性着手而忽略其承认性。应构建回应型调整模式,变"堵"为"疏",调整现有规制理念,以回应市场理性与社会需求。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law , labor dispatch has objective necessity and reality , and i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 challenge to the authority of the law . The response type adjustment mode should be constructed , and the existing regulation concept should be adjusted to respond to market rationality and social demand .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和应对的法律机制研究”(14AZD048)
【分类号】:D90-052;D922.5
【正文快照】: 自劳动合同立法以来,劳务派遣一直都是一项饱受争议的用工制度。正如耶林所说,“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为了有意识地达到某个特定目的而制定的”,[1]国家的立法与修法行为并不只是纯粹的规则设计与制度安排,更体现了立法者针对某一现实问题的规制理念。立法者的规制理念带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全兴;;劳动派遣是“鸡刀”还是“牛刀”——我国劳动派遣的现实本质及其矫正[J];当代法学;2006年06期
2 董保华;;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基本定位[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3 夏波光 ,邱婕;劳务派遣,期待走向规范[J];中国劳动;2005年06期
4 王全兴;;应当理性对待劳动派遣[J];中国劳动;2005年12期
5 黄昆;;合理选择劳动派遣规制事项[J];中国劳动;2006年03期
6 董保华;;论劳务派遣立法中的思维定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7 李坤刚;;我国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再思考[J];中州学刊;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婉冰;;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法治建设[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郑晓剑;;我国民法典中成年监护立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3 胡小红;论私法的强行性规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4 李钟书,翁里;论城市拆迁中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博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孙洪坤;;人权保障与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以刑事司法国际准则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刘曼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制建设与发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王春丽;;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之立法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李生帅;;依法行政的理论形态及在我国的实现[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莫良元;;构建我国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价值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张询书;;试论政府在劳务派遣中的主导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宜亮;姜保忠;;侦查监督权的缺失与完善——侧重于侦查监督部门职责的考察[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刘国生;;法律语言的特点与理解[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姜裕富;;论公务员忠诚义务与行政责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古炳文;;责令限期改正在消防执法中的适用问题[A];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曹文钦;;艾滋病病人隐私权与家属知情权的冲突与平衡[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何跃军;;民主与法治的异化:“人肉搜索”的现实映像[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楼建波;;中国公司法第五条第一款的文义解释[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8 周友苏;张虹;;反思与超越:公司社会责任诠释[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9 杨文东;;解读法治社会中的图书馆法与立法[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华;;生态文明背景下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年君;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魏树发;论我国成年监护制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阮思宇;论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丹丹;日本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琳;我国兽药市场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薇;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程红丹;国际环境法中的差别待遇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同祯;量能课税原则法律地位探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赵小娟;企业环境责任探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蒋士锋;跨界环境损害法律责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宋旭恒;环境权主体理论的理性思考[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昀;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保华;;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基本定位[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2 郑尚元;;不当劳务派遣及其管制[J];法学家;2008年02期
3 谢德成;;我国劳务派遣立法的模糊性及其改进路径[J];法学;2011年08期
4 姜颖;;《劳动合同法》无固定期限合同的不足与完善[J];法治论坛;2009年01期
5 赵增耀;内部劳动市场的经济理性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6 陈默;对法院不受理社会保险争议等问题的一些看法[J];中国劳动;2004年10期
7 何小勇;对劳务派遣的法律思考[J];中国劳动;2004年11期
8 董保华;;《劳动合同法》应起到制度校正功能[J];中国劳动;2005年12期
9 常凯;李坤刚;;必须严格规制劳动者派遣[J];中国劳动;2006年03期
10 翟玉娟;;劳务派遣行政监管立法探讨[J];中国劳动;201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宫进;;论西方法社会学之流变[J];山东审判;2007年03期
2 颜毅艺;;法律的自治与开放——当代美国法社会学方法论变革导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05期
3 况腊生;;北京交通限行规定的法社会学分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邢鸿飞;许根宏;;基于中国社会问题的法社会学研究范式[J];学术界;2010年06期
5 秦强;;理论自觉与中国法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尝试——读郭星华《法社会学教程》[J];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04期
6 曾云燕;;沟通应然与实然的桥梁——西方法社会学方法论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2年16期
7 胡不飞;;郭星华主编的《法社会学教程》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8 罗冠男;王小刚;;论布莱克纯粹法社会学及其理论限度[J];学术论坛;2012年12期
9 舒扬;;法学改革要大力开展法社会学的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文理工综合版);1988年01期
10 王子琳;郑成良;;试论法社会学的特性与功能[J];法学研究;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汤唯;冯勇;;法社会学在中国二十世纪初之演化[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2 胡勇;;古村土地资源纠纷的法社会学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永杰;;程序异化的法社会学考察论纲:以冤案为样本[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4 陆剑;;农地流转的实践图景——鄂中个案的法社会学透视[A];2009年民商法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陈欣;;论WTO执行救济机制的完善——基于法社会学的分析[A];中国入市第二个十年:新起点与新挑战——WTO法与中国论丛(2013年卷)[C];2012年
6 曹更海;谭振荣;;我国民事送达制度改革之路径抉择——基于法社会学分析[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高其才;法社会学的中国化[N];检察日报;2011年
2 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 谢可训;解读“诉讼爆炸”的几个法社会学公式[N];人民法院报;2012年
3 季卫东;法社会学有必要重视金融问题[N];检察日报;2014年
4 王波;城市的归城市,农村的归农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张建;重视作为方法的法社会学[N];法制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郭潇雅 吴运亮;深入基层追问“法律是什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记者鲁小彬 通讯员张建;需挖掘传统文化法治元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汤唯;法社会学在中国[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2 杜健荣;卢曼法社会学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锋;布莱克纯粹法社会学思想初探[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娄曲亢;法社会学名词在中国语境下的变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伍征宇;探源法社会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善根;法社会学理论资源的梳理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5 肖际红;布莱克纯粹法社会学理论探析[D];湘潭大学;2006年
6 于妙妙;反传统的纯粹法社会学[D];山东大学;2007年
7 罗冠男;论纯粹法社会学之行为方法论[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翠松;哈贝马斯法社会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9 师帅;农民土地问题之法社会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崔俊杰;马克斯·韦伯法社会学思想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11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11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