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新道统法哲学的话语逻辑
本文关键词: 新道统法哲学 中西之争 古今之辩 话语逻辑 魏敦友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道统法哲学是针对"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之问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法哲学。新道统法哲学通过中西之争和古今之辩而形成和发展起来,所以有必要对中西之争和古今之辩的话语逻辑进行分析。经研究发现,由于两者内含的辨析逻辑层次不一致而导致内在的紧张,需要对其中的逻辑进行合理解释和调整。由于新道统法哲学对知识论的逻辑没有交待清楚而导致诸多错误理解,因此需要对知识构建论的内在逻辑进行调整,以消除误解。
[Abstract]:Neo-Taoist legal philosophy is a kind of legal philosophy constructed in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 of "where the Chinese Law goes". The New Taoist legal philosophy was formed and developed through the disput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the debate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discourse logic of the debat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e debate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It is necessary to rationally explain and adjust the logic of knowledge theory, because the logic of knowledge theory has not been clearly explained in the new Taoist philosophy, which leads to many misunderstandings, so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eliminate misunderstandings.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检察院;
【分类号】:D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建;;新道统法哲学立论基础应该为何——兼评魏敦友《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反思与建构》[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张建;;从理学到法学的现代历程——就新道统法哲学中“再变为法”的判断求教于魏敦友教授[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张建;李瑜青;;中国法学的发展与新道统法哲学贡献及其可能——评魏敦友《当代中国法哲学的使命》一书[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吕明;;制度、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对法治“本土资源论”的一种补充[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许洁;;中国法制现代化范式的消解和建构——从中西法律价值观的比较维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孙文恺;;当代中国“法治理论”三十年发展的省思[J];北方法学;2009年01期
5 黄辉;;方法论的转向:法律意识形态批判的可能与生成[J];比较法研究;2011年06期
6 王群红;;重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情理法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6期
7 刘啸霆;;整体思维与人类未来——文明的逻辑基础及当代使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曹丽;;论中国当代公共行为文明的价值内涵[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9 何东;;试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本体论意蕴 以冲击——反应视野下的国际无政府状态为线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薛长礼;;中国劳动权研究述评与理论反思[J];长白学刊;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邓正来;;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下使命(初稿)[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2 邓正来;;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的“走出去”战略[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3 李瑜青;;当代中国法律权利意识的解读——从法文化学入手的思考[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4 魏干;;中国低碳社会发展模式探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陆晶;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5 聂文娟;历史怨恨情感和规范认同:非盟与东盟人权规范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6 王升平;自然正当、虚无主义与古典复归[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金鑫;道德能力的道德哲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吴锋;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陈f ;论马克斯·韦伯的法学理论及其两面性[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姚鹏;论我国政府采购程序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3 朱莉;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治理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勇;乡土社会法律信仰缺失的理性思考[D];烟台大学;2010年
5 冯璐;择同表现[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6 翁迪;我国《继承法》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之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光彬;民间规则的特性及其趋向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覃家张;论冯契的“一致而百虑”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弘峰;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保护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中申;一起著作权侵权案的法律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子群;;试论中华和合无神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孙国东;;“邓正来问题”与“知识—法学路径”的社会—历史限度——以福柯话语理论为参照[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3期
3 孙永兴;;论研究我国司法问题的路径选择——以魏敦友与范忠信的学术争论为切入点[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4 张建;李瑜青;;中国法学的发展与新道统法哲学贡献及其可能——评魏敦友《当代中国法哲学的使命》一书[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06期
,本文编号:1525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525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