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产生的“内省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本文选题:汉代 切入点:教化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本文探讨论汉代产生的"内省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这种机制的特点是当民事诉讼发生时,法官首先自责,然后以礼让教化当事人,从而促使其内省、互让,进而将醒悟扩大到整个辖区,以求实现一方和睦。这种机制的萌芽最先见于战国末期荀子的著作,到西汉中期首次出现,到东汉逐渐流行,与正规的依法审理程序并行。其产生既有儒家无讼、重德理念的影响,也是汉代普遍维系民事正义的现实需要所催生。它的出现使得发展、完善早期民法的动力被削弱,但由于具有为当事人和国家节省诉讼精力、财力的便利,所以生命力很持久。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rospection mechanism of civil dispute resolution" produced in the Han Dynasty.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mechanism is that when the civil action occurs, the judge first blames himself, and then educates the parties with comity, so as to promote their introspection and mutual accommodation. Then the disillusionment was extended to the whole district in order to achieve harmony between the parties. The sprout of this mechanism was first seen in the works of Xunzi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first appeared in the middle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gradually became popular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Parallel with the formal procedure of trial according to law, it produced not only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fucian doctrine, but also the practical need to maintain civil justice in the Han Dynasty. Its emergence weakened the motive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arly civil law. But because of the convenience of saving litigation energy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for the parties and the country, the vitality is very long.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2011青年项目(11CZS009) 2012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2PJC041)
【分类号】:D929;D9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昱春;;英雄的成功与制度的失败——《席方平》中诉讼制度的社会学分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马建兴;;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之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3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4 张群;;中国古代法上的“义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与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5 卞利;;明清时期婚姻立法的调整与基层社会的稳定[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邵宇;包公传说的“神判”情节述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钱广荣;;道德悖论现象之“恶”及其认识论意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蔡晓荣;王国平;;晚清中国商业行会对洋商的“停交”抵制活动——基于经济和法律的视角[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9 罗龙鑫;雷建国;;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法理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谭黎明;;汉代农作物的耕种技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婷婷;;个案视角下晚清江浙乡村地区婚姻的缔结与离弃——以清代刑科题本为例[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4 范灄梅;;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与《子羔》篇性质小议[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5 马作武;;孔子杀少正卯考论[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6 王立;;董必武对中国法制的两大贡献解析——中国5000年法律文明的成功转型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思想摇篮[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7 王立;;董必武:破旧成功与立新失败[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8 王立;;只有人民才能提供法制建设的根本动力——由董必武法制拓荒及中颓引发的思考[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9 王佐龙;;民间社会的“私了”——以西部民族地区为视域[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10 王佐龙;;少数民族公民意识与藏区治理的文化路径[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孙赫;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引进[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妍;当代中国物权法基本问题的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曾德伟;浅析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及其现代价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贾清宇;孟子引《书》论《书》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霞;论中国传统乡规民约[D];湘潭大学;2009年
6 马高洁;明代妇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学;2010年
7 余胜;认罪从宽制度刍议[D];湘潭大学;2009年
8 诸葛瑞强;包拯司法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唐文彬;《申报》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妇女法律传播(1927——1937)[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细咏;社会主义和谐法治建设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民法练习二题[J];法学;1983年11期
2 庄本先;我国民事立法的趋向[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3 道尔基;试论我国民法的语源及其含义[J];理论研究;1996年06期
4 柳经纬,吴克友;清末民初民法法典化动因探析[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刘国涛;;论权利能力的现代价值[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陈銮;;刍议汉代的“决事比”[J];法制与社会;2008年34期
7 刘强;;浅议汉代“以经决狱”之发端——以武帝少年断案为中心[J];法制与社会;2010年05期
8 ;致全体学员[J];法律适用;1988年01期
9 孙谦;晚清民法观念的变化[J];学术界;1995年01期
10 王文杰,李清潭,谢名冠;台湾民法与罗马法之关联[J];比较法研究;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屒修;;消n攀毙У木媒峁褂肫湓诠ㄉ系睦嗤茞i用[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蒋燕玲;刘晶瑶;;论董必武立法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3 徐雅芬;马璐辉;;朱熹“德礼政刑”思想及其现实价值[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4 苗绘;秦天程;;法制经济浅论[A];“严肃执法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专集[C];1999年
5 林金树;;明太祖的法制思想:“止循《律》与《大诰》”[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6 任俊龙;;东盟国家商事立法体例比较——以泰国和越南为例[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7 何勤华;;西方法学观在近代中国的传播[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8 邱宝昌;王丽萍;;对广告演员应尽义务的法律探讨[A];维护广告市场秩序之我见征文活动获奖论文选编[C];2002年
9 |!屒修;;寇斯}搊遊x的法[x意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华平;;论无权代理合同——从法律逻辑学角度[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人民法院 闫振东;和谐语境下的纠纷解决机制建设[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关注经贸纠纷解决机制 推进海峡两岸法律合作[N];人民日报;2009年
3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 高越强;德国的劳动纠纷解决机制[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梁志红;从一起纠纷案看民法与劳动法调整的对象[N];广西政法报;2003年
5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凯湘;民法的理念、性格与展望[N];检察日报;2002年
6 何 兵 张耀华;在何处为权利而斗争[N];人民法院报;2002年
7 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莫志宏;民法的形式与精神[N];法制日报;2003年
8 本报驻汉城记者徐志坚;韩修改民法完善户籍制度[N];法制日报;2003年
9 陈传法;继承者与移植者[N];人民法院报;2002年
10 最高人民法院 赵昕 编译;可以量化的正义:衡量法治水平的十六项“法治指数”(下)[N];人民法院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生;民国初期民法的近代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2 李卫东;民初民法中的民事习惯与习惯法[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付海晏;变动社会中的法律秩序[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许健;汉代礼法结合综治模式的确立及其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马国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纠纷解决机制[D];吉林大学;2007年
6 许莉;《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7 王辉;汉代家庭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李显冬;从《大清律例》到《民国民法典》的转型[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潘华志;权利冲突的法理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文;凉山彝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现状及合理利用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2 李刚;南京国民政府《民法·亲属编》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3 陈博;南宋书判中的父母官诉讼[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李岍;乡镇政府参与下的乡土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光育;汉代买卖之债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6 陈梦;论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研究对法学的贡献[D];山东大学;2006年
7 张秀芹;近代中国典权制度的立法研究(1907——1931)[D];苏州大学;2004年
8 胡丽燕;民国民法中成年年龄的确立及其法律效力[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向晋卫;西汉刑法观念之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胡兴东;元代民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665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665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