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盟水斋存牍》中的慎刑理念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17 07:58
【摘要】:慎刑作为中国古代主流的司法观,被历代统治者所倡导督励,也为各朝良吏循吏奉行传承。甚至在晚明乱世,依旧是普通司法官折狱理刑的基本理念,这一点在颜俊彦所辑的判语与公牍专集《盟水斋存牍》中有突出体现。该书的慎刑理念主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明慎用刑,衿疑改遣"的罪疑惟轻理念;"哀矜折狱,衿恤为怀"的恤刑理念;"事干大辟,不厌详慎"的慎杀理念;"斟酌礼法,情理为断"的情法结合理念。可见,在审判实践中,司法官对待刑罚权运用的态度还是非常审慎的,尽可能严格地控制刑罚尤其是死刑的处罚范围和处罚力度,这与当今所倡导的刑法谦抑、刑罚节俭的精神相契合,对当今中国的司法改革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Abstract]:Cautious punishment, as the mainstream judicial view in ancient China, was advocated and encouraged by the rulers of the past dynasties, and it was also inherited by the good officials of each dynasty. Even in the troubled times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t was still the basic idea of ordinary judges to be released from prison, which was highlighted in Yan Junyan's judgment and the collection of official slips, "Mianshui Zhai". The concept of cautious punishment in the book can be summarized into four aspects: the concept of "careful use of punishment, the change of doubt"; the idea of "mourning and breaking into prison, and the idea of compassionate punishment"; the idea of careful killing of "doing a great deal of work and not being careful"; and the idea of "considering etiquette and reason as judgment". It can be seen that in the trial practice, the judge's attitude towards the use of the power of punishment is still very cautious, and the scope and intensity of punishment, especially the death penalty, are strictly controlled as far as possible,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spirit of modesty and thrift in criminal law advocated toda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judicial reform in China.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基金】: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传统的慎刑观与死刑控制”(06SFB202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叶显恩;晚明珠江三角洲区域社会情态的忠实记录——《盟水斋存牍》简介[J];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2 李雪梅;;澳门明清法律史料之构成[J];中西法律传统;2002年0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姚莹;《盟水斋存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孟黎;从《盟水斋存牍》看明代财产继承权诉讼及其司法实践[D];西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志强;;明清时期坟茔的纷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2 任志强;;明清时期广东田宅交易安全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3 任志强;;明清时期田宅相邻关系研究[J];北方法学;2012年02期

4 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知识智慧——法律解释的知识形态[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范金民;明清时期江南与福建广东的经济联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温珍奎;;论法官形象的两种历史记忆及其现代启示 一个自我阐释权剥夺理论的解释与运用[J];法律适用;2009年01期

7 任晓兰;;晚明的悔婚现象及其法律规制[J];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06期

8 徐忠明;明清刑事诉讼“依法判决”之辨正[J];法商研究;2005年04期

9 赵海宇;;从明初重典治吏反思今日反腐倡廉[J];法制与社会;2009年05期

10 付春杨;;传统刑事诉讼中的疑罪[J];法制与社会;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郑牧民;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龚汝富;明清讼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4 孙强;晚明商业资本的筹集方式、经营机制及信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肖晖;中国判决理由的传统与现代转型[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明辉;传统中国侵权行为的法律对待[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高志超;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变迁[D];暨南大学;2008年

8 管伟;中国古代法律解释的学理诠释[D];山东大学;2008年

9 严曦;明代绅士与诉讼[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黄勇军;帝制中国权力网络的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影;明代南京都察院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丁扬;明代都察院制度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筱研;明末的强盗案件及府级推官的司法审判[D];吉林大学;2011年

4 康宁;明中后期下澳通夷问题及其司法实践[D];西南大学;2011年

5 赵曼;从判牍看明代户绝继承[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陈嫦娥;明清珠江三角洲燃料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祝家尧;论明代热审制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唐志攀;《汉语大词典》“人”部孤证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东旭;明代司法中的里长和老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贺昭艳;明代女性财产继承制度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萍;明清徽州文书中所见的招赘与过继[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2 赵崔莉;明代妇女的法律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郑元龙;;论中国古代家族法的发展脉络及其重要内容[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4 何燕侠;女性财产继承权的历史考察——法原理与法习惯方面的纠葛[J];大连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李交发;论古代中国家族司法[J];法商研究;2002年04期

6 刘柱彬;略论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特质[J];法学评论;1999年01期

7 张中秋;家礼与国法的关系、原理、意义[J];法学;2005年05期

8 ;《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总目录[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9 叶显恩;晚明珠江三角洲区域社会情态的忠实记录——《盟水斋存牍》简介[J];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10 苗怀明;中国古代判词的发展轨迹及其文化蕴涵[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执法如水”理念的表达与实践[J];公安研究;2008年04期

2 刘薇;;现代日本司法职能的转变[J];法制与社会;2008年34期

3 侯欣一;;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理念及技术的形成与确立[J];法学家;2005年04期

4 高秉涵;刘振玮;;忠恕与司法[J];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张姗姗;现代司法理念与中国的判例制度[J];法治论丛;2005年05期

6 王申;理念、法的理念——论司法理念的普遍性[J];法学评论;2005年04期

7 刘风景;;司法理念的除旧与布新——以1952年司法改革对旧法观点的批判为素材[J];北方法学;2009年01期

8 陈金钊;;以人为本与解释理念的探究[J];法学论坛;2010年04期

9 胡平仁;;中国先秦诉讼艺术[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何勤华;简论丘o斓姆伤枷隱J];法学论坛;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剑;周德金;;刑事法官对司法环境的态度和策略——重温董必武依法办事思想的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2 张a\;;从董必武倡导法治到江华践行法治[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3 赖梁盟;;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4 占云发;万鸿青;;董必武的农村法治思想之探求[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5 张成敏;;法律逻辑分型论:信念区别与方法论的划分[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洁;;司法亚文化的犯罪学思考——兼析佘祥林案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黄淑彬;胡恋梅;;马锡武审判方式在当代司法实践中的价值——以董必武的人民司法观为视角[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8 张立新;;陈献章的吏治观[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9 李敏;;宽恕与司法:以心理学视角切入的研究综述[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胡忠同志在2010年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年会上的讲话[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范愉;现代司法理念的建构[N];检察日报;2001年

2 吴光荣 苏 烽;以现代司法理念指导司法实践[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任硌 吴文洲;指控证据不足,,“杀夫”者无罪释放[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4 本报记者  谢圣华 张娜;准确理解把握 积极学习践行[N];人民法院报;2006年

5 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孙万胜;坚持社会主义司法理念 践行一心为民司法宗旨[N];人民法院报;2006年

6 上海海事法院 谢振衔;论法官裁判的司法理念[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刘佑生;从司法理念的转变到传播理念的更新[N];检察日报;2002年

8 刘立霞;更新刑事司法理念 完善刑事司法制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黄晴;美欧之间的“黑狱”风波[N];人民日报;2005年

10 明辉;棠下决狱:中国古代司法之韵[N];人民法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秉乾;论WTO透明度原则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蔡东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联邦最高法院(1933-1939)[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3 孙光妍;中国传统法之和谐价值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刘小明;唐宋判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蔡永明;清末司法改革的社会考察[D];厦门大学;2007年

6 李游;从无讼到恢复性司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宗峰;《窦娥冤》中的司法模式与司法理念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王晓光;中国古代罪刑关系发展略论[D];山东大学;2008年

3 许争先;从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论客户名单的商业秘密属性[D];复旦大学;2008年

4 赵英琪;中国古代死刑适用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5 陈秀敏;中国古代死刑慎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燕华;清代秋审制度探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孙继宇;中国传统文化对汉代司法运行机制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牛志强;唐代口供证据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9 何伟群;黄遵宪《日本国志·刑法志》初探[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

10 刘蕾;论判决的可接受性[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153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5153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5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