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韦伯法律理论的两个面向
发布时间:2019-10-15 13:49
【摘要】:从总体上看,除了引言和结论外,本文还包括三个部分,行文结构采取了总分模式。受韦伯名著《学术与政治》的启发,本文的第一章提出了学术与行动的区分。在笔者看来,学术与政治区分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两者对价值的态度,学术要保持绝对的“价值中立”,从而保证获得客观的知识,而政治必然包含着价值判断。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将韦伯“价值中立”的方法论置入科学学术语境中进行重新理解,从反面否定认为韦伯的法律理论无视价值的论断。二是引出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为第三部分阐述韦伯的法律与社会行动的关系问题做铺垫,最终目的则是从正面证成韦伯“形式合理性法律”包含价值考量。 本文的第二、三部分便分别从学术和行动两大视角探讨韦伯“形式合理性法律”的两大面向: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法律形式合理性的面向的根本特征是法律与价值的分离。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性背景下,“目的理性行动”成为主导的行为模式,因而保持“价值中立”的“形式合理性法律”却有着深切的价值关怀。正是由于“形式合理性法律”的价值中立性才能使其构成自我指涉的规则体系,不仅成为整构社会的新手段,也成为维护公众自由的新武器。 若不结合韦伯的方法论,单纯的研究“形式合理性法律”,我们只能看到其拒斥价值的一面,然而,“形式合理性法律”仅是一种“理想类型”。“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依据自身的“价值关联”通过片面的强调事实中的某些成分归纳出的纯粹概念,并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由此,现实中的“形式合理性法律”的“价值中立”是有限的,其拒斥不具有确定性的个体化价值,,却不排斥共识性价值。本文的第三部分就结合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试探性的阐释韦伯“形式合理性法律”之实质合理性的可能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0
本文编号:2549664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冯钢;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韦伯伦理思想中的康德主义[J];社会学研究;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2549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549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