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制度的中国叙事
发布时间:2017-03-19 03:00
本文关键词:文官制度的中国叙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官制度作为近代西方行政体制现代化的产物,在专业化和制度化的维度上进行了改革创新,注重公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行政技能,并以制度化得方式将选拔、升迁和调任。有别于传统政治中的“通才行政”、现代行政决策中的“专家行政”、以及非常规的“运动治理”,文官制度以政党政治为基础,旨在建立常业化、专业化、中立性的文官团队,应对日益复杂的行政事务和公共服务。 中国传统“科举制”亦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并且对于西方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科举制度旨在选拔儒家思想的卫道士,而非行政事务的执行者;其注重儒家学说的考察,而非行政技能的测试。在制度化方面则是稳步上升,确立了科举的正统性。 自清末新政之后,中国创构文官制度的努力一直持续,并被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所推崇。但是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命运一致,文官制度几经跌宕,,在民国时期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强调政治忠诚高于专业技能,文官制度几被窒息。新政权在面对行政官僚化时,没有制度创新的经验和勇气,试图通过思想改造的手段克制官僚体制的弊端;并发展出以“群众治理”替代官僚体系的尝试,通过发动文革的方式夺取被官僚窃据的政权,并以失败告终。当下的行政人事制度虽然专业性有所增强,但是仍未摆脱传统窠臼、保持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文官制度仍是镜花水月。 中国未来文官制度的创构,取决于政治家的魄力、现实行政的压力、公民社会的动力;但是不免受制于意识形态局限、经济利益掣肘,其前景仍是未知迷局。
【关键词】:文官制度 专业化 制度化 反官僚制度公务员考录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9
【目录】:
- 摘要4-7
- 引言:历史深处的忧思7-14
- 一、 先知先觉者的呐喊7-10
- 二、 后知后觉者的尴尬10-12
- 三、 本文的写作思路12-14
- 第一章 文官制度的中西歧径14-30
- 一、 理念中的文官制度14-19
- (一) “文官制度”兴起的社会背景14-17
- (二) 由“代议政治”走向“文官制度”17-19
- 二、 文官制度的西方演进19-22
- 三、 科举制度的中国逻辑22-27
- (一) 对于科举考试“专业化程度”的测评22-26
- (二) 对于科举考试“制度化机制”的考察26-27
- 四、 中西选官制度的比较27-30
- 第二章 文官制度的近代实践30-38
- 一、 “考试权”的语义和实施30-33
- 二、 文官制度的艰难起步33-34
- 三、 文治与党治的两难处境34-38
- 第三章 官僚体系的形成与反叛38-47
- 一、 建政初期的行政人事制度38-40
- 二、 新官僚体制的形成40-42
- 三、 文革对于官僚体制的冲击42-47
- 第四章 现行公务员制度之考察47-55
- 一、 人事原则:传统与现代之间47-49
- 二、 人事制度:由封闭走向开放49-52
- 三、 人事理念:技术与政治的摇摆52-55
- 结语:文官制度的中国前景55-61
- 一、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自白55-56
- 二、 文官制度的乐观预测56-57
- 三、 文官制度的消极因素57-59
- 四、 历史逻辑怎由人59-61
- 参考文献61-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芳;50年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初步调整[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吴志华;试论政府适度仿企业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牛卫东;;王安石“熙宁变法”中科举制度的改革[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颜广文;明代官制与吏制的区别及其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5 白彤东;;心性儒学还是政治儒学?新邦旧命还是旧邦新命?——关于儒学复兴的几点思考[J];开放时代;2010年11期
6 ;三十年间消失的事物废除的词汇[J];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04期
7 李京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走法治之路[J];求是;2000年21期
8 余洋;;从精英国家化到国家精英化 我国干部录用制度的历史考察[J];社会;2010年06期
9 董佳贝;;乾隆朝殿试策问考题研究——侧重与当时社会治理的关系[J];学术界;2010年09期
10 田涛;;清季课吏馆述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本文关键词:文官制度的中国叙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55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