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民社会与法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国栋;市民社会与市民法——民法的调整对象研究[J];法学研究;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喻玲;;经济法视野中的国家调节经济之维[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8 陈宏光;;新时期法治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法治思想[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9 赵宗亮;;权利政治初论——方法、观念与实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10 申惠文;;驳民法宪法新同位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大建;;社会公平、和谐与经济效率[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陈春萍;叶幸男;;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文明建设[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董军;杨萍;;本体思维的伦理转型与生态价值观之确立[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薛桂波;;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樊浩;;“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沈开举;王红建;程雪阳;;国家与地方行政主体定位——一个中法行政主体比较的视角[A];“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效羽;;隐私权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论公法隐私权与私法隐私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冯兴元;;中国的“奇迹”:成因、问题与展望[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一辑)[C];2008年
10 周怡;;文本建构过程的竞争:行动者、关系和制度——转型经济中的“地方社会”模型(以温州“农民建镇”为例)[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胡顺东;基于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的风险投资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8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任海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亚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思想与中国市民社会建构[J];党政论坛;2011年07期
2 陈创生;;有弹性少冲撞[J];当代工人;2008年19期
3 李麒;杨迎泽;;市民社会与刑事诉讼法的精神[J];诉讼法论丛;2002年00期
4 李志强;;中国市民社会培育的新起点——以私有财产权入宪与《物权法》的颁布为背景[J];公法研究;2008年00期
5 徐忠明;;中西比较:市民社会与现代法制的成因——一个历史社会学的解释[J];法制现代化研究;1997年00期
6 吕忠梅;陈虹;;政府干预与干预政府——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理性分析[J];经济法论丛;1999年02期
7 燕然;中国市民社会建构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刘振江;;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4期
9 车运景;栾广锋;;浅析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功能及构建的应然因素[J];社科纵横;2010年05期
10 姜正君;;中国市民社会和国家型构关系的研究现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政;;城市管治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郝建;;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中对中国市民社会的认识[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廷松;;浅谈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冯青淑;;社会主义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5 田启波;王红;;如何看待马克思社会批判范式的当代价值——基于对以人为本制度维度的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6 丁任重;孟庆红;李刚;;资本、增长与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7 任天飞;肖彦花;;《资本论》中的服务消费理论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汪济生;;必须正视马克思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雅林;;马克思“生活的生产”理论预设的当代意义[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徐卫国;;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昌奇(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市民社会的三种话语[N];长江日报;2005年
2 赵磊;马克思对人性的把握最终归结为实践[N];光明日报;2006年
3 世历所 于沛;瞻仰特里尔马克思故居[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钟益文;恩格斯始终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N];光明日报;2007年
5 陈众议;学海捞珍[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冯姗;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原理[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杜宇民;一本探索科学共产主义原理的力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高天琼 贺祥林;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6年
9 王国宏;马克思民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N];学习时报;2006年
10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领导小组副组长、教授、少将 黄宏;马恩自然生态观与构建和谐社会[N];浙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剑敏;市民社会视角下苏南城市社区政治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2 伍俊斌;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李劲;社会转型视域中的中国公民社会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胡朝阳;公共利益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5 胡海波;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兰芳;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杜秀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及其影响探究[D];东北大学;2008年
8 李定清;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与欧洲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10 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长冲;论转型期中国市民社会建构范式及路径[D];苏州大学;2010年
2 庞俊来;市民社会的伦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3 路鹏;公民社会理论研究在中国[D];燕山大学;2009年
4 彭欣;论市民社会批判之批判[D];广西大学;2007年
5 张昊;我国社会团体立法的法理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林斯蕾;批判的法哲学[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马杰;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创立及其意义[D];山西大学;2007年
8 路振召;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9 张明君;中国法律信仰生成问题初探[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10 张利君;论马克思社会自治思想与当代中国农村NPO内在联系[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18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618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