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刑事盘查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D915.3;D9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嘉毅;;被告人充分阅卷的正当性基础[J];中国律师;2010年02期
2 ;“种灵芝”非法集资40多亿 被告人被判死刑[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1年08期
3 杨伦华;;从理论到实践的司法审查路径 以三起抗诉案为例[J];中国检察官;2011年10期
4 高子程;;辩护律师能否将案卷材料出示给被告人[J];中国律师;2010年03期
5 王越飞;;坚持程序公正 实现公平正义 审理一起故意杀人案件的思考[J];中国审判;2011年04期
6 ;案件简讯[J];中国审判;2011年06期
7 ;中国法制焦点[J];法庭内外;2011年09期
8 ;明打借条实诈骗 赔钱又坐监[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1年08期
9 李娇茹;;论刑讯逼供的危害性[J];法制与社会;2011年26期
10 陆红源;白艳利;;盗窃后持枪抗拒抓捕属于持枪抢劫[J];人民司法;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智;皮艺军;;心理学审讯方法初探[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2 杨宇冠;;在刑事司法领域落实宪法保障人权的规定[A];“‘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魏汝久;;浙江东阳事件辩护案[A];环境公益诉讼开展与律师的作用——2005年全国律协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兆峰;高洁;;刑事律师应注意的几个民事问题[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5 冯格远;岳新民;战玉祝;魏绍义;;手榴弹爆炸一例分析[A];第三届全国法医损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6 吕维宁;;法医书证审查二例[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7 于振森;;“张冠李戴”的贪污案件——被告人吴某贪污案[A];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8 庞兴华;;试论被告人在预审过程中的基本心理规律[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9 宋强;;畸形的证据收集与运用机制——对刑事被告人有利证据收集和运用的程序化评析[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岳新民;李志强;王方顺;;开庭鉴定 庭审作证[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郎庆山;浅议被告人庭审中翻供的案件审理[N];江苏法制报;2006年
2 陈修琪 本报记者 李青;杀人案被告人16个月后无罪获释[N];法制日报;2005年
3 梁 宗;上海判决首起网络纠纷杀人案[N];人民法院报;2005年
4 通讯员 朱新敏;109名被告人无一重新犯罪[N];人民代表报;2010年
5 何娟 林武欢;被告人胡益华揭阳受审毫无悔意[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记者 王书林 通讯员 付 晟;盗掘楼兰古墓四被告人上诉被驳[N];人民法院报;2010年
7 汪佳;借推销新股之名诈骗 十一名被告人受到刑处[N];人民法院报;2010年
8 李霞;如何解决被告人冒用他人身份问题[N];江苏法制报;2010年
9 案例编写人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杨子良;被告人作案时年龄的证据如何审查和判断[N];人民法院报;2010年
10 王治国 严剑漪;“塑料炼油骗局”案最后一名被告人获刑[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劲秋;我国审前羁押制度的改革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刘宇平;品格证据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杨志刚;诱惑侦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彭伶;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肖波;刑事庭审调查制度的正当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杨杰辉;刑事审判对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李诗芳;法庭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余素青;法庭言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翁静晶;论中国死者名誉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王永明;论英国禁止双重危险规则及其借鉴[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官锋;美国刑事盘查制度及其借鉴意义[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2 刘滨;被告人翻供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杜一;论罪疑唯轻原则[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付存清;合理怀疑方法的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谢秋红;刑事被告人的程序选择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王召兵;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党杰;刑事诉讼之自由心证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顾滨;刑事被告人证明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卢炳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护的若干思考[D];安徽大学;2005年
10 张鹏;刑事被告人举证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46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646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