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当代中国特色法学本科教育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1 15:50
【摘要】:本文以法学教育模式为研究视界,在明确法学教育模式的内涵基础上,集中探讨了世界主要典型法学教育模式的特征、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模式的发展、法学培养目标的发展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革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法学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当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进入21 世纪的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模式提出初步改革思路。 全文基本结构由“世界典型法学教育模式评析”、“当代中国法学本科教育发展及现状”、“当代中国法学本科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特色法学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等主要部分组成。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评析了世界典型法学教育模式的特征及其所采用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对世界经典法学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每一经典模式所产生的独特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并对每一种经典模式的优点进行吸收采纳。目前世界典型的法学教育模式培养价值观可分为职业素养培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两种类型,前者以美国为代表,后者以德国为代表。造成法学教育价值观分离的原因是两大法系的法律观、法律渊源、法律家和法学家在法律秩序建构中地位不同。在当代,这两种不同价值培养观出现了趋同的态势。虽然世界典型法学教育培养价值观对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培养方向有某种价值导向作用,但在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前,我国法学教育培养观依然面临着新的挑战。评析国外模式,是为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探索思路,对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第二部分主要对当代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作了历史性回顾,并对其现状特征进行了简要论述。了解与掌握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历史,是对其今日发展态势作一梳理;了解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现状,是为了深层次剖析其存在方面的优劣态势。通过梳理与分析,为下一章对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深层分析作好铺垫。 本文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我国当前法学本科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前两部分内容的铺垫和比较,本节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视角出发,得出我国大学本科法学教育侧重学术教育、法学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疏离及相互隔膜的现实结果。这一部分的分析与剖析,是为下一部分的改革思路与模式构建提供理论出发点和支撑点。 本文第四部分是重点部分,提出中国特色法学教育模式改革思路及构建。主张重视法律职业的同质性教育,明确法学培养目标,健全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法学监督体系,重建具有新型培养目标的大学本科法学教育模式。法学教育是以对法律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D9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丽洁;法学教育的现实要求与对策[J];阴山学刊;2003年06期

2 谢玉童;建设有特色的成人法学教育[J];北京成人教育;2001年04期

3 王秀珍;;法学本科分层分类教育模式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夏锦文;论法学教育模式的多元化[J];学术研究;2002年10期

5 霍宪丹,刘亚;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上)[J];中国律师;2000年12期

6 王学沛;法学教育与统一司法考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4期

7 李晓春;;论地方院校本科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J];纺织教育;2007年03期

8 雷群安;张小平;;司法考试条件下我国法学教育的应对与协调[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7期

9 邸振龙;;法学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弊端[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10 王海波;孟庆瑜;霍金辉;;法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大家;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媛媛;;法学教育的面相与转向——以电子类综合性大学的本科毕业论文为观察[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2 陈富国;;伦理视野下的法学教育探析[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3 徐学鹿;;理念、方式、方法——法学教育断想[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4 李轩;邹常乐;;论法学教育视野下的公益诉讼[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卫红;刘广三;;对21世纪法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6 许庆坤;;论法学教育的管制松绑[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7 穆中杰;;共和国法学教育的实证考察与对策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8 吴丹;廖燕;;ICU本科见习学生的常见困惑及解决方案[A];全国护理教育研讨会暨第2次护理学院(校)长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于立强;;法学教育目标分析[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10 李光耀;;论董必武法学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良敏;为法学教育进一言[N];法制日报;2004年

2 王立民;中国当前法学教育的职业化走向[N];法制日报;2009年

3 徐显明;法学教育的责任[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林世钰;营造适应现代社会的法学教育体制[N];检察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张 娜;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中国法学教育[N];人民法院报;2005年

6 王进文邋代丽;回眸中的期盼[N];法制日报;2007年

7 季卫东;亟待培育一代国际型法律精英[N];法制日报;2010年

8 邓建新;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法学教育[N];法制日报;2004年

9 博士 许身健;从“千万别来念法律”想到的[N];检察日报;2010年

10 梁捷;弦歌不辍 人才辈出[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有亨;中韩法学教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焦应达;苏联法学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房文翠;法学教育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3年

4 刘星显;基于关系视角的法律与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韦洪发;法律全球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叶立周;当代中国法律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董节英;1949-1957年的中国法学教育[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8 穆中杰;上海市法学会历史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9 刘玉江;中国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的国民基础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尹超;英美法律教育与中国法律教育改革[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春霞;中国本科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理性思考[D];苏州大学;2003年

2 吕雪梅;当代中国特色法学本科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李建芬;本科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夏锋平;中国法学教育之现状、问题与发展进路[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玲;法学教育双主体教学模式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慧;南京国民政府法学教育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范莺莺;日本法制控近代化过程中的法学教育[D];兰州大学;2011年

8 刘晏平;甘肃省高校法学教育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鑫;我国高校法学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10 谢长发;诊所式法律教育及其在我国的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76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776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c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