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法律特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10:30
本文以清朝法律特权及其相关的法律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三大部分来分别阐述清朝法律特权的主要内容,清朝法律特权的主要特点和清朝法律特权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清朝法律特权的主要内容”,主要阐述了清朝法律特权的四个主体:皇室宗室、八旗地主、官僚阶层和士绅阶层,然后分别介绍了不同主体所享有的不同的法律特权内容。其中在论述皇室宗室和八旗地主时,鉴于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国家,其皇室宗室和八旗地主的形成有其独特之处,分别介绍了“清代的建立和清代贵族的崛起”和“八旗贵族的由来和地位状况”。在论述清代皇室贵族的法律特权时,主要从他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方面,户籍管理方面,政治生活方面,经济优待方面以及司法特权方面进行重点阐述,反映了清朝皇室贵族享有的法律特权是非常具体而广泛的。在论述清朝八旗贵族的法律特权时,主要从政权组织方面、经济优免方面、司法特权方面进行阐述。反映了清朝旗人特权法律化的特征。在介绍官僚阶层的法律特权时,主要从政治上的恩荫权、经济上的优免权和司法上的优遇权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反映了清朝官僚阶层的法律特权实际上是清廷控制清朝官吏的有效手段。最后从生活方面、经济方面、司法方面论述了清朝士绅阶层的法律特权内容,反映了士绅在清朝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沟通官民关系的中介。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清朝法律特权的主要特点”,主要是对以上法律特权的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的三大特点:法律特权的广泛性、等级性和宗法性。其中法律特权的广泛性是从内容的广泛性和对象的广泛性两方面论述的,法律特权的等级性是从与非特权阶层相比的等级性和特权等级内部的等级性两方面论述的。这三大特点反映了清朝法律特权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而设立的,是压迫广大老百姓的政治工具。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清朝法律特权的影响”,文章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分别是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法律方面。政治方面的影响反映了清朝法律特权的存在加强了社会控制,有利于清政府的政治统治;但长期的政治压迫使得民不聊生,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法律特权的滥用使得政府腐败滋生,社会弊端显现,这是清朝的法律特权所无法调整的社会矛盾。经济方面的影响反映了清政府利用法律特权进行社会有效控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清朝法律特权带来的众多的社会危害,从长远来看,它的存在和滥用实际上阻碍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清朝法律特权以及带来的社会弊端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经济萌发于旧的封建地主经济之中。文化方面的影响主要在于,清朝法律特权所带的社会弊端促使一些清朝学者试图找到一种全新的国家组织结构方式,彻底清除法律特权的存在价值,于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得以产生。同时,清朝法律特权的弊端及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一批不愿意祖国沉沦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和科学技术。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法律方面的影响主要在于促进清政府的法律整改。清政府在法律上开始修订《大清律例》,开始了对先进法律模式的探求,也迈出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关键一步。 本文旨在通过对清朝法律特权的研究,揭露其危害,揭露封建法律的实质:它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统治阶级实现其政治统治的有利工具。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D92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清代法律特权的主要内容
(一) 皇族宗室的法律特权
(二) 八旗贵族的法律特权
(三) 官僚阶层的法律特权
(四) 士绅阶层的法律特权
二、清朝法律特权的主要特点
(一) 法律特权广泛性
(二) 法律特权的等级性
(三) 法律特权的宗法性
三、清朝法律特权的影响
(一) 政治方面的影响
(二) 经济方面的影响
(三) 文化方面的影响
(四) 法律方面的影响──促进清政府的法律整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2830712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D92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清代法律特权的主要内容
(一) 皇族宗室的法律特权
(二) 八旗贵族的法律特权
(三) 官僚阶层的法律特权
(四) 士绅阶层的法律特权
二、清朝法律特权的主要特点
(一) 法律特权广泛性
(二) 法律特权的等级性
(三) 法律特权的宗法性
三、清朝法律特权的影响
(一) 政治方面的影响
(二) 经济方面的影响
(三) 文化方面的影响
(四) 法律方面的影响──促进清政府的法律整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孟修;;从清中期的旗人发遣看清政府对旗人的司法管理[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安平;清代民族政策法制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30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830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