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法律解释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2 18:24
   哲学解释学是20世纪的显学之一。它不但对其他哲学思潮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甚至自然科学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国内,关于法律解释问题的研究成果已不算少,但其研究进路大都侧重于方法论层面上的理论研究。当然,本文并没有排斥法律解释的方法论研究的意思(实际上,在近一百年里面,法律解释方法论的重要性有增无减),而是想表明,这种以方法论为其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的法律解释理论并非法律解释学的全部。本文试图拓展法律解释学的研究进路,从本体论的角度,具体地说,是根据哲学解释学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其本身具有的实践哲学的理论对我国的法律解释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性的分析,以区别于强调方法和注重技术的法律解释理论。 本文由导言、正文和余论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又分为三章。 在导言部分,作者通过介绍两种法律解释的研究进路,指出本文的研究属于解释学范畴。并借用福柯和布迪厄关于知识和权利的命题指出本文更多强调的是思辩性而非实证性的特征。 本文的第一章从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观点中对解释学和哲学解释学作了一番梳理。并分别对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逐一做了介绍。特别指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理论(其三个核心概念:前理解、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对于法律领域的解释学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文章的核心部分。Ⅰ 本文的第二章分别从哲学解释学对法律解释的两种路径——客观主义的解释模式(或曰严格解释)和主观主义的解释模式(或曰自由解释)的消解、法律
【学位单位】:华东政法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D90
【文章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介绍
    第一节 解释学的源与流
        一、解释学的由来及其初步发展
        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理解——文本解释的基础
        三、威廉·狄尔泰(Willelm Dilthey):理解——精神(人文)科学的方法论
    第二节 哲学解释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此在的解释学
        二、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哲学的解释学
            (一) 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
            (二) 效果历史(Wirkungs-geschichte)
            (三) 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
第二章 法律解释与哲学解释学的联系
    第一节 哲学解释学与法律解释的两种路径
        一、两种法律解释路径
            (一) 法律解释的客观主义思维模式
            (二) 法律解释的主观主义思维模式
            (三) 对两种法律解释路径的简要评价
        二、哲学解释学对两种法律解释路径的消解
    第二节 法律解释中的前理解和视域融合
        一、法律解释中法官的前理解
            (一) 法官的价值判断
            (二) 法官所处的文化传统
        二、法律解释中的视域融合和解释学循环
    第三节 法律解释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一、自由裁量权发展的粗线条勾勒
        二、德沃金关于法律解释和自由裁量权理论
        三、中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思考
第三章 中国法律解释体制分析及其对策
    第一节 我国现有法律解释体制现状及其存在的原因
        一、我国现有法律解释体制的现状
        二、我国现有法律解释体制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 对现有法律解释体制的反思
    第三节 对完善我国法律解释体制的两点建议
        一、解释主体的转变—从多级主体到一级主体
        二、解释态度的转变—从单纯的注释性解释到建设性解释
余论
参考文献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宗璋;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国法律解释工作的若干思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2 唐英;整合和重构我国的法律解释体制——以实然和应然相结合的角度[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2年04期

3 魏治勋;论法律解释合法性的逻辑结构[J];理论学刊;2004年01期

4 王茂庆;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与主体话语[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张小艳;法官职业化与法律解释[J];台声.新视角;2005年04期

6 陈晋;喻晶;;隔代探望权的法律分析——对我国《婚姻法》第38条的思考[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成巧云;王夏玮;;中国司法解释制度研究[J];时代教育;2006年12期

8 成熙;;论次承租人之优先购买权——《合同法》二三○条之适用方法[J];法制与社会;2006年20期

9 李同民;;法律解释与漏洞解决[J];河北学刊;2007年01期

10 刘宏宇;;法律解释客观性的追问[J];理论界;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龙;法律解释的有效性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哲学向度[D];山东大学;2005年

3 焦宝乾;法律论证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夏瑜杰;当代中国守法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5 李伟;法官解释确定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纪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马莉莉;我国民事司法解释的理论逻辑论纲[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彬;法律解释的本体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9 张镭;习惯与法律:两种规则体系及其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管伟;中国古代法律解释的学理诠释[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松;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法律解释分析[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2 陈灵海;解释学与法律解释[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3 单忠献;从文本世界到现实世界:司法裁判中的法律解释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谢雪雁;中国司法解释体制解读[D];武汉大学;2005年

5 王统松;挪用公款罪法律解释之评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苏哲;我国司法解释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梁彩虹;法官的法律解释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李尚志;论能动司法的限度[D];暨南大学;2011年

9 刘荻;论司法的合法性与法律商谈[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武军;中国刑事判例制度的法理探析[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38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838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b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