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壮族传统村寨审判的传播路径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1-01-07 01:06
  光绪年间,广西龙胜壮族村民潘日昌因平昔作恶多端被地方头人控告于官府。此后一个月内,壮民通过周知当事人亲族,集合群众进行公审,编撰歌谣等手段使得该事件广为人知。上述传播路径能保证裁断结果深入人心、执行顺畅,能促进违法当事人悔悟,督促其进行改造,也能对参与审判的群众以及歌谣传播的受众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从而为和谐秩序的恢复、巩固与再生产提供了保障。另外,该案件体现出来的地方民间智慧亦是值得我们今天法治建设借鉴的本土资源。 

【文章来源】: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33(01)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壮族传统村寨审判的传播路径
    (一)周知当事人亲族
    (二)集合群众进行公审
    (三)编撰歌谣
二、壮族传统村寨审判的传播意义
    (一)获得当事人亲族的支持
    (二)促进当事人的悔悟与改造
    (三)警示、教育群众
三、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制裁方式的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启示——以“罚酒”为中心的分析[J]. 朱声敏,廖武章.  河池学院学报. 2019(01)
[2]清代壮族村寨裁断的民间智慧及其秩序意义——以潘日昌案为考察中心[J]. 朱声敏.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18(01)
[3]回应性司法:刑罚修复功能的理论与实践[J]. 乔生彪,宋云明.  人民司法. 2015(03)
[4]论古代中国家族司法[J]. 李交发.  法商研究. 2002(04)



本文编号:2961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961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a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