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毛泽东邓小平法制思想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1-06-26 05:28
  毛泽东邓小平法制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所取得的宝贵的理论财富。二者既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性,又有着众多的不同点。加强对毛泽东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化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的法制思想,同时对我国现在进行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横向比较,分析了毛泽东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一致性与差异,然后又通过纵向比较,分析了邓小平法制思想与毛泽东法制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因为民主与法制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比较二者法制思想时,也注意结合了二者的民主思想来分析。 第二部分,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个人方面,更重要的是从历史条件方面,深入分析了毛泽东邓小平法制思想之间存在着一致性与差异的原因,以及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是毛泽东民主法制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在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加强立法、法治道路的选择、依法执政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四个方面,总结...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毛泽东邓小平法制思想之异同
    一、 毛泽东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一致性
        (一) 立法方面的一致性
        (二) 执法方面的一致性
        (三) 守法方面的一致性
        (四) 对社会主义法律职能认识上的一致性
    二、 毛泽东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差异
        (一) 对法制的地位和功能的认识上存在着不同
        (二) 对“人治”与“法治”的看法不同
        (三) 对如何处理党与法律的关系和政策与法律的关系上存在着不同
        (四) 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
    三、 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是毛泽东民主法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 关于民主与法制关系认识上的继承与发展
        (二) 关于国体政体的继承与发展
        (三)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部分 毛泽东邓小平法制思想异同之原因分析
    一、 存在一致性的原因
        (一) 共同的理论基础
        (二) 共同的政治信仰
        (三) 共同的理论性格
    二、 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 个性不同
        (二) 思维方式不同
        (三) 个人经历不同
        (四) 时代背景不同
        (五) 社会条件不同
        (六) 历史任务不同
    三、 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是毛泽东民主法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 毛泽东邓小平法制思想比较研究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一、 加强立法,健全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二、 立足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之路
    三、 依法执政,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四、 发展社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 朱小玲.  社会主义研究. 2004(01)
[2]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意识觉醒的历史进程[J]. 黄卫平,唐元松.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5)
[3]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J]. 赵存生,夏文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3(04)
[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贡献[J]. 曾瑞明.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3(04)
[5]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及重点[J]. 祖嘉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6]试析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J]. 封大中.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7]当代国外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评析[J]. 孙凯民,张志忠.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厚理论底蕴[J]. 郑德荣.  高校理论战线. 2003(04)
[9]毛泽东的法制文化观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影响[J]. 吴燕.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3(01)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J]. 杨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本文编号:3250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250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c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