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题西影:反思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的思维框架及其概念使用
发布时间:2021-08-10 00:19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将"无讼""厌讼""贱讼""耻讼"等视为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之特质的"理想类型"概括,近十余年来受到法律社会史领域研究结论的质疑与颠覆。但是,后者所作的学术工作主要只是搜集更多的史料证据加以展示,而并没有针对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中常见的思维框架及其概念使用进行反思。即便对于像中国传统诉讼文化这样非常本土化的学术议题,研究者也必须清醒注意到"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等概念所附随的"西学"知识背景对此类议题之讨论的微妙影响,从而在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时对此类概念谨慎使用。
【文章来源】:现代法学. 2019,4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纵向连缀法”与“视点穿越法”
三、或显或隐的比较框架
四、作为中介概念的“权利意识”
(一) 比较法研究作品中的“权利意识”
(二) 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作品中的“权利意识”
五、“权利意识”概念的陷阱
六、结语
本文编号:3333065
【文章来源】:现代法学. 2019,4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纵向连缀法”与“视点穿越法”
三、或显或隐的比较框架
四、作为中介概念的“权利意识”
(一) 比较法研究作品中的“权利意识”
(二) 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作品中的“权利意识”
五、“权利意识”概念的陷阱
六、结语
本文编号:3333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333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