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虎地秦律中的儒家思想考析
本文关键词:睡虎地秦律中的儒家思想考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律为研究秦国法律制度及其法制思想提供了很好的一手材料。但是,至今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具体的制度层面,对于秦律当中所体现的法制思想却着力较少。本文以考察睡虎地秦律中的儒家思想为进路对该秦律进行了考察,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考证发现了该秦律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儒家思想成分这一有异于传统认识的现象。 在睡虎地秦律当中儒家思想的存在并非仅仅是点缀,即便先秦儒家思想不比西方哲学那样有着很强的体系性,且儒家诸子之间也存在着观点上的差异,但是儒家思想也是有一些突出的要点存在作为其明显标志,而异于其他诸子百家的观点的。以往的研究成果仅从儒家论述的章句与该秦律在文句的相同相似上入手进行论述,却忽视了儒家思想成分的这种呈整体性地在该秦律当中存在的现象,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降低了睡虎地秦律当中儒家思想的地位。其实,儒家思想诸要端,如“礼”、“仁”、“忠信”、“孝”、“修身”、“教化”、“慎刑”等都存在于该秦律当中,而且这种存在不仅仅是在该秦律理论性的论述当中,在具体的法律规定中也是大量存在的。 造成该秦律当中存在大量儒家思想成分这一有异于常识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文化层面和现实层面及秦国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在文化层面,儒、法等诸家思想都是从庄子所谓“道术为天下裂”的原始文化生发而来,使得两者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的地方;以往我们过多地强调“儒法之争”,使得在探讨儒、法两家思想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将两者对立起来,先入为主地认为两者观念争锋相对,这样是不正确的。其实,儒法之间存在存在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且儒家礼法并用的理念也更容易为法家所用,进而使得儒家思想存在于秦律当中;另外,中国原始文化中有着民本的思想,秦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自然体现出作为传统文化保守者的儒家的气质来;而且,伴随着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上也出现诸家思想交流融合的倾向,受这种倾向的影响,秦统治者的律典中存在儒家思想成分是自然而然的事,而且这种诸家思想交流融合的倾向导致杂家学派的出现,作为秦国丞相和杂家代表人物的吕不韦将杂家思想用于秦国现实治理当中而体现出儒家思想的成分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至于现实层面和秦自身的原因则有:秦本身即存在礼制传统,这种礼制传统在商鞅时期受到高压压制,但是在商鞅死后慢慢恢复起来;且秦在六国时期受到其他诸国在文化上的鄙视,使得秦注重诸夏气质的培养与加强,这种诸夏的认同在该秦律当中更有着直观的反映;此外,怀揣百家之学的游士大量地用事于秦国,且荀子也曾亲自到过秦国,并受到执政者的青睐,更为重要的是荀子的学生李斯更是直接地将荀子的思想用于秦国的治理当中。以上这些都成为该秦律当中存在儒家思想成分的原因。 通过考证发现的这一现象很好地回击了秦纯任法家思想的固有认识,为我们重新认识先秦之秦国法制思想状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具有着很重要的法制史意义。既然秦律当中存在大量的儒家思想的成分,那么对于探讨秦二世而亡的思想上的原因有了必要。以往认为秦二世而亡是因为纯任法家,这一点可以为所考证的事实所击破,但是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也确实在法家,主要在法家思想与实践所培养出来的秦王不可一世的专制主义权威,而且儒家思想本身也不具备反专制的内容与功能。另外,睡虎地秦律当中存在大量的儒家思想的成分这一现象对于当代中国法治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建设也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在依法治国以及以德治国口号的号召下,有学者希冀从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寻可为法治建设与政治建设吸收的思想依据,于是,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先秦法家和儒家的思想,法家重法,儒家尚德,在这个层面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结合貌似有可能演绎出现代版本的睡虎地秦律。但是我们欲借鉴的法家与儒家思想与现代法治与政治文明其实仅有形式上的相似之处而已,在内里上是有很大差别甚至有着根本分歧的,因此我们在招传统之魂时,首先要做到“祛魅”。既然本土文化资源不能提供这样的思想资源,我们就没有必要囿于民族主义情节自造,况且,制度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西化。
【关键词】:儒家思想 法家 儒法交融 本土文化资源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一、引言8-12
- 二、睡虎地秦律中的儒家思想考12-34
- (一) 礼12-14
- (二) 仁14-18
- (三) 忠、信18-20
- (四) 孝20-22
- (五) 修身22-25
- (六) 从“君子”、“小人”的分野到“教民”思想25-27
- (七) 慎刑27-31
- (八) 文本的相同、相近之处的分析31-34
- 三、睡虎地秦律中存在儒家思想的原因分析34-55
- (一) 文化层面的原因分析34-45
- 1、儒、法思想有着共同的古代文化基础34-37
- 2、儒法之间的相通之处与儒家礼、法互补思想的实践37-41
- 3、“人同此心、情同此理”道理的体现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作用41-42
- 4、自“道术为天下裂”以来诸家思想的交流融合倾向的影响与吕不韦之杂家学说在秦国的实践42-45
- (二) 秦国自身原因与具体人物的实践45-55
- 1 、秦的礼制传统与商鞅死后此一传统的复兴45-48
- 2、六国鄙秦下的秦国对于诸夏传统的认同与强化48-49
- 3、游说之士的传播与实用主义的治国理念之实践49-51
- 4、荀子学说对秦国的影响以及李斯在秦国的改革实践51-55
- 四、“纯任法家”乎?与“以史为鉴”55-66
- (一) “纯任法家”乎?——这一现象的法制史意义考察55-63
- (二) “以史为鉴”——这一现象对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启示63-66
- 五、小结66-68
- 参考文献68-71
- 后记71-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静怡;;秦律的伦理性[J];大众商务;2010年16期
2 佐佐木研太,曹峰,张毅;出土秦律书写形态之异同[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程天权;秦律婚姻家庭关系探索[J];政治与法律;1983年03期
4 范忠信;中华法系法家化驳议——《中华法系研究》之商榷[J];比较法研究;1998年03期
5 方潇;秦代刑事责任能力身高衡量标准之质疑─—兼论秦律中身高规定的法律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6 曹旅宁;秦律中所见之赀甲盾问题[J];求索;2001年06期
7 孙延波,任怀国;秦代人事立法初探(下)[J];政法论丛;1996年06期
8 朱筱新;虽严且公,虽苛且正──秦代法律刍议[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裴永亮;;秦律所见连坐法积极作用浅析——以睡虎地秦墓竹简为中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张全民;秦律的责任年龄辨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涛;;闽赣地方神崇拜与思考[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熊黎明;;现代经济发展对儒家思想的扬弃[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卢明;;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创新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4 崔梅;;儒家思想与现代公共关系[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5 杨肇焱;;鲁迅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6 于波;;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的近代命运[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段跃庆;;逻辑思维与先秦儒家思想[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8 王文光;;儒家思想在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中的作用[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9 李槐;;社会转型与儒家思想[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10 刘汉光;;浅论儒家思想对我国生态型诗学的构建[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N];光明日报;2004年
2 徐从桉;儒家思想左右中国建筑[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3 丁海燕;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N];济宁日报;2006年
4 《商务时报》特约评论员 胡星斗;建立现代儒家企业制度[N];商务时报;2007年
5 泰达荷银投资总监 刘青山;儒家宽容与投资和谐[N];证券时报;2006年
6 许嘉璐;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大视野看儒学复兴[N];北京日报;2007年
7 郑任钊;子部之儒家[N];光明日报;2006年
8 梁瑛;儒家思想如何应用于现代?[N];深圳商报;2006年
9 林甘泉;“儒化中国”行不通[N];北京日报;2007年
10 同心;企业文化与中国儒学[N];中国文化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冬;先秦儒法思想继承改造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丽丽;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代钦;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D];西南民族大学;2008年
5 吴昊;睡虎地秦简法律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梓根;孔老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朋星;杜甫与先秦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8 严春宝;新加坡儒家文化传承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瑜;明清士绅家训研究(1368-1840)[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肖伟韬;白居易生存哲学综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方;秦代法制与儒家思想辨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司培俊;睡虎地秦律中的儒家思想考析[D];南京大学;2012年
3 胡泊;论先秦儒家贵“生”重“死”的生命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崔洁;中国儒家思想与现代平面设计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
5 王广勇;陆贾《新语》在儒家思想史上的地位初探[D];山东大学;2005年
6 单永莲;先秦儒家军事思想探索[D];郑州大学;2007年
7 孔娜;曾国藩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8 牟正甫;章士钊儒家特征的民主观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陈刚;辽上京兴建的历史背景及其都城规划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郗泽宁;儒家思想与大学生守法意识培养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睡虎地秦律中的儒家思想考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37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