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信息社会中的技术反噬效应及其法治挑战——基于四起网络舆情事件的观察

发布时间:2021-10-17 16:23
  信息技术直接塑造了信息社会,滥用信息技术可能导致信息社会的结构异化,形成技术反噬效应。对近年来四起网络舆情事件的观察表明,在信息过剩的背景下,被滥用的信息技术异化了信息优化、信息监控、信息传播、信息交互的社会结构,其后果是选择性信息的不当呈现,由此产生"逆向淘汰"、"全景敞视"、"加剧排除"、"异议阻却"等技术反噬效应,造成了侵害公民权利的严重社会风险。鉴于在信息社会中坚守现代法治原则可能遭遇特殊的困境,包括治理权力的再分散化困境、政府规制的动机匮乏困境、干预决策的合理性和正当化困境,仅仅依靠法律漏洞填补,不足以抑制互联网企业滥用信息技术的社会风险。超越形式法和实质法,依靠"反身法"实施间接政府干预,刺激信息社会建立自我反思机制,有效提升其自治能力,可能是解决信息技术反噬问题的适当选择。 

【文章来源】:环球法律评论. 2019,41(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文章目录】:
一 “魏则西事件”:信息技术的“逆向淘汰”效应
二 “水滴事件”:信息技术的“全景敞视”效应
三 “罗尔诈捐事件”:信息技术的“加剧排除”效应
四 “辱母杀人事件”:信息技术的“异议阻却”效应
五 结论:通过反身法化解信息社会的法治困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社会法律治理与技术治理的二元共治[J]. 郑智航.  中国法学. 2018(02)
[2]“公民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与刑法保护思路[J]. 于志刚.  浙江社会科学. 2017(10)
[3]美国网络广告的法律治理[J]. 周辉.  环球法律评论. 2017(05)
[4]个人信息权确立的双重价值——兼评《民法总则》第111条[J]. 郝思洋.  河北法学. 2017(10)
[5]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危机及其侵权法应对[J]. 徐明.  中国法学. 2017(01)
[6]竞价排名服务商审查义务研究[J]. 张建文,廖磊.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6(05)
[7]策略型网络法律舆论:方式、影响及超越[J]. 陆宇峰.  法商研究. 2016(05)
[8]论互联网法[J]. 周汉华.  中国法学. 2015(03)
[9]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功能、异化与规制[J]. 陆宇峰.  现代法学. 2014(04)
[10]双重偶联性问题与法律系统的生成 卢曼法社会学的问题结构及其启示[J]. 泮伟江.  中外法学. 2014(02)



本文编号:3442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442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8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