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
发布时间:2017-05-11 14:14
本文关键词:美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商标的反向混淆是混淆的一种方向,它相对于传统混淆即正向混淆而言,它是指由于后使用人即被告使用原告依法享有商标权的商标,但是由于被告的优越的商业地位和广告攻势,消费者误以为被告是商标权人,确认在先商标所有人的商品来源于被告或与之相关。 本文从以下四个部分对美国反向混淆理论做出介绍和探讨,并揭示了我国如何进行借鉴。 第一章美国反向混淆理论的缘起与发展,介绍了美国确立反向混淆案件的诉讼基础并发展完善的过程。将反向混淆与正向混淆对比,揭示反向混淆的特点:具有当事人地位相反、侵权主观意图复杂、赔偿金额巨大和诉讼结果难以预测。 反向混淆在一定程度上给权利人带来益处,比如提高权利人的商誉,提高权利人的商品销售额。第二章反向混淆的法理基础就是要阐释法律禁止反向混淆的原因,即便它可能给权利人带来了短期利益。禁止反向混淆既要保护权利人的商标权益,减少公众的搜索成文,同时又不能忽视后使用人作为商标投资人的合法利益。这迫使法官面临禁止反向混淆正当性的价值拷问,这种效率与公平的利益冲突要求法官合理确定反向混淆的适用情形,综合考量三者利益,做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裁判。 正是基于三方面利益的考量,法官在反向混淆理论的适用上持谨慎态度,防止反向混淆成为小公司勒索大公司的工具。第三章反向混淆的适用一章介绍美国法院适用反向混淆时必须综合考量所有侵权事实,满足高度的事实精确和原、被告的商业强度要求。第三章重点介绍了混淆可能性的判断问题。反向混淆的核心问题在于混淆可能性的判断,判断因素来源于正向混淆的判断标准,但依据其特殊性在双方产品的接近程度、先后商标的强度和后使用人的善意方面做出修改和细化。此外,反向混淆案件曾出现过判定双重使用的判决,排除了权利人对商标的排他性使用,其结果是使权利失去正当保护,遭到广泛的批评。 名不见经传的浙江蓝野公司与全球知名的百事可乐公司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揭开了我国反向混淆理论探讨的序幕。现行商标法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反向混淆这一侵权方式,但也并没有摔除反向混淆理论的适用,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是有适用的法律基础的。第四章论述为了进一步规范反向混淆案件的法律适用,如何对美国反向混淆理论和实践进行借鉴。针对我国商标法和美国的区别,论述必须对我国反向混淆适用的对象、范围等方面做明确的规定。 本文对商标反向混淆理论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相信会有更好的研究成果出现,反向混淆理论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商标法 反向混淆 商标侵权 混淆可能性 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 双重使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23.43;D971.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导言9-10
- 第一章 美国反向混淆理论的缘起与发展10-18
- 第一节 反向混淆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发展11-14
- 一、轮胎侵权案确立了禁止反向混淆的诉讼基础11-12
- 二、斑夫之争明确禁止反向混淆的目的12-13
- 三、亚美技术案阐述了反向混淆的危害13-14
- 第二节 反向混淆侵权案件的特点14-18
- 一、权利人和侵权者的市场地位与正向混淆相反15-16
- 二、侵权者的主观意图更为复杂16-17
- 三、侵权赔偿数额范围较大17-18
- 四、反向混淆诉讼结果的难以预测性18
- 第二章 反向混淆理论的法理基础18-24
- 第一节 禁止反向混淆的立法目的18-21
- 一、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19-20
- 二、防止引起消费者的混淆20-21
- 三、实践商标法的保护目的21
- 第二节 反向混淆案件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21-24
- 一、反向混淆案件中利益冲突21-22
- 二、反向混淆的利益冲突实质-公平与效率之争22-24
- 第三章 反向混淆理论的适用24-35
- 第一节 法院严格规定反向混淆的适用情形24-26
- 一、后使用人的商业强度足以覆盖权利人24-25
- 二、适用反向混淆原则要求高度的事实精确25-26
- 三、综合考量所有侵权事实26
- 第二节 混淆可能性的判断26-32
- 一、混淆可能性判断要素27-28
- 二、反向混淆理论中混淆可能性的判断28-31
- 三、商业问卷调查的运用31-32
- 第三节 双重使用(DUAL-USE TERMS)侵权认定及赔偿方式32-35
- 一、双重使用的含义32-33
- 二、双重使用判决将导致权利失去保护33-35
- 第四章 美国反向混淆理论对我国的借鉴35-44
- 第一节 国内反向混淆理论实践发展36-39
- 一、国内反向混淆案件的显露36-37
- 二、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适用的法律基础37-39
- 第二节 明确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的适用39-44
- 一、明确反向混淆的适用范围39-41
- 二、明确反向混淆保护的对象41
- 三、明确规定反向混淆的侵权方式41-44
- 结语44-46
- 参考文献46-50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0-51
- 后记51-5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江;商标反向混淆的认定及民事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马杰鑫;商标反向混淆解决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管涛;商标侵权认定之混淆理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徐霄;商标反向混淆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郭雪蕾;商标反向混淆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艾鸿凯;我国商标反向混淆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7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57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