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情理”听讼的文化意蕴——兼评滋贺秀三的中西诉讼观
发布时间:2022-10-21 20:29
明清官府审理民间纠纷案件,通常是情、理、法并用而以情理为主,国家的制定法往往只具有参考的意义,并非判决的依据。此种号称"听讼"的司法诉讼模式与西方司法审判的"一断于法"大相径庭,因而成为热议的话题。日本著名中国法制史学者滋贺秀三曾经撰文阐释其根由,以为中国传统的听讼模式与西方的"竞技型诉讼"相较,过于随意而失于"确定性"。此论一出,旋即在海内外法学界产生巨大反响并引发了广泛的争论。从中国文化立场出发,传统听讼模式旨在调整伦常关系,这是其确定性之所在,财产利益仅居于次要和附带性地位,此与西方"竞技型诉讼"重在调整财产关系而轻忽人伦者迥然有别。只有跳出"西方中心论"的视角,才能认识到中国传统诉讼体制和理念的合理之处。
【文章页数】:15 页
【文章目录】:
一、“情理”听讼释义
二、中西两种诉讼模式的差异
三、听讼重在维护伦常
四、权利与西方“竞技型诉讼”的起源
五、跳出“西方中心论”的视角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辨正地认识“法治”的地位和作用[J]. 苏亦工. 山东社会科学. 2015(12)
[2]明清州县细故案件审理的法律史重构[J]. 俞江. 历史研究. 2014(02)
[3]明清判牍中的“情理”[J]. 汪雄涛. 法学评论. 2010(01)
[4]法理和情理[J]. 郭忠.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7(02)
[5]中国的互系性思维:通变[J]. 田辰山. 文史哲. 2002(04)
[6]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析罗蒂“后哲学文化”的理论[J]. 杨寿堪. 学术研究. 2001(07)
本文编号:3696328
【文章页数】:15 页
【文章目录】:
一、“情理”听讼释义
二、中西两种诉讼模式的差异
三、听讼重在维护伦常
四、权利与西方“竞技型诉讼”的起源
五、跳出“西方中心论”的视角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辨正地认识“法治”的地位和作用[J]. 苏亦工. 山东社会科学. 2015(12)
[2]明清州县细故案件审理的法律史重构[J]. 俞江. 历史研究. 2014(02)
[3]明清判牍中的“情理”[J]. 汪雄涛. 法学评论. 2010(01)
[4]法理和情理[J]. 郭忠.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7(02)
[5]中国的互系性思维:通变[J]. 田辰山. 文史哲. 2002(04)
[6]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析罗蒂“后哲学文化”的理论[J]. 杨寿堪. 学术研究. 2001(07)
本文编号:3696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696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