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我国司法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4 19:22

  本文关键词:我国司法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司法 公众参与 陪审制度 审判公开 公众舆论


【摘要】:大概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公众参与的概念、理论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升温,上升趋势日渐明显。这些年来也有好多开始研究公众参与的文章被发表。但是公众参与在我国也只是部分地区有一些实践,对于这个新兴理论的研究却还不是十分丰富。日常生活中的民众对于公众参与的理念很不明确,也包括一些政治学家运用公众参与的理论也很模糊,也没有科学的根据。 司法过程的公众参与是指普通的民众在司法趋向民主化改革的制度下,以法律相关人员的名义来参与法律案件的审判、监督,还有包括对于司法过程的相关调节,从而由于公众的参与使得司法案件得到比较公正的对待。现在社会中民主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特征就是社会民众参与司法活动,并直接或者间接的干预影响司法活动。公众参与司法活动也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司法的民主和司法的公正 中国司法“公众参与”问题具有现实的社会性背景。中国司法权威的缺失、司法的物质性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不足以及中国司法发展方向的迷失,是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本文语境中,司法的“公众参与”,是指由法院系统以外的人员,实质参与司法判决的情形。它与公民旁听制度不同,参与法院旁听的公民,并不实质参与到司法过程中;它也与“人民代表大会”的个案监督不同,这种监督,其主体并不是“公众”,而是有组织的、特定的政治力量。 司法的“公众参与”,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司法权威的不足,通过公众实质参与司法过程,使司法增加民主合法性(democratic legitimacy);另一方面,是为了弥补专业审判人员短少的问题,通过吸纳公众参与到判决中,充实司法裁判的权能(ability to practice judicial judgment)。同时,中国司法发展方向的迷失,也是司法的“公众参与”这种与司法理念相违背的机制得以存在的原因。中国司法存在的如上问题,应当在符合基本司法理念的条件下,实现问题的解决,然而,由于方向的迷失,司法“公众参与”这种机会主义的手段进入到司法运行中来了。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西方国家陪审制度透视[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段启俊;论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谢九华,邹大虬;美国民事陪审制度及其价值[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 程德文;中国陪审制度改革的前景与出路[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李育红;论英美法系陪审制度的运作特点和司法功能[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6 孙世岗;;陪审制的理性与理性的陪审制[J];福建法学;2001年04期

7 杨国平,黄爱国;我国陪审制度的理性思考与改革设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8 吴华英;陪审制度存废之我见[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9 高一飞;陪审制度背后的政治伦理——中美陪审制的比较[J];民主与科学;2005年05期

10 刘文娟;刘超;;陪审制度之价值分析[J];新学术;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鹏飞;雍国玮;郝思特·绍尔;;德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两阶段公众参与[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润羊;花明;;可持续发展中的公众参与[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3 尹根成;盛志辉;郭洪光;乔冬云;;如何在社会服务行业环评项目中开展公众参与[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4 王佩儿;周琼;;宁波环评工作中的公众参与问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刘明;唐春媛;;试论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A];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苏美蓉;刘仁志;程红光;杨志峰;;关于深化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几点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7 高超;阎伍玖;;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探索[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周玉梅;;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势在必行[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9 陈锦文;;基于“公众参与”范式的公共政策制定[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10 周善东;;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政治学意义[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丁永勋;新拆迁条例终归无法绕开公众参与[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陈丽君;明确环境权是公众参与的前提[N];中国信息报;2007年

3 林培;推动公众参与 共创生态文明[N];中国建设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康伟 孟祥宁 云菲 张亚萌 本报驻上海记者 杨雪华 梁s,

本文编号:1223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223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6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