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附条件不起诉裁量权运用之探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唐若愚;酌定不起诉若干问题研究[J];人民检察;2003年01期
2 张泽涛;;规范暂缓起诉——以美国缓起诉制度为借鉴[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03期
3 葛琳;;附条件不起诉之三种立法路径评析——兼评刑诉法修正案草案中附条件不起诉之立法模式[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陈晓宇;;冲突与平衡:论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轶;;刑罚目的的实现与缓刑、减刑、假释立法的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郑好;;比较法视野下的监听立法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4 卜开明;胡立柱;程东;;贿赂犯罪侦查中的内在缺陷分析——以程序法为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5 韩轶;刘雯;;刑事政策与刑罚目的关系论——兼析“两少一宽”的民族刑事政策[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王圣扬;;从辩护律师参与量刑活动看我国审判量刑程序的改革与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7 赵运锋;;刑事政策对刑法解释的影响及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8 韩光;从“夫妻看黄碟”案看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规则[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胡玉霞;;透析司法鉴定新《决定》[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彭凤莲;略论传染病防治失职罪[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秉志;阴建峰;;新中国刑法立法60年——以影响刑法立法的客观范畴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张利兆;;从刑事和解视角对我国不起诉制度的审视[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谢望原;邹兵;;试论民事赔偿对不起诉的影响和具体适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冯中华;;以公诉权为核心矫正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黄秋生;姚石京;;刑事和解与检察工作[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丁英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熊霞;;论检察职权配置的三个要求及其实现[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杨崇华;;论职务犯罪侦查权与公诉权的合理配置[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9 赵靖;;论我国检察机关选择起诉权的完善[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10 唐景;;中国古代“存留养亲”制度述论[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涛;检察建议法制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文生;国家非公开行使权力的法治[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杨芳;平等原则在少数民族人权保障中的适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莹莹;刑事检察监督的程序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健;论法官的主体性[D];复旦大学;2011年
7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董文蕙;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陈海平;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周雪梅;刑事犯罪与民事侵权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洁;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洪梅;论我国侦查程序中辩护权之有效保障[D];河北大学;2009年
3 李波;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刘畅;行政外罚程序中的秘密调查与诱惑调查之辨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曾德伟;浅析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及其现代价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郑菲;试论我国司法鉴定人的诉讼地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t
本文编号:28011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801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