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类案强制检索结果的司法适用规则研究——基于从类案到类判的功能主义视角

发布时间:2021-10-02 06:49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五五改革纲要"要求进一步完善类案及新类型案件强制检索机制,期冀依托人工智能支撑下的类案检索技术统一法律适用,实现类案类判。然而,在考察类案检索结果实践应用情况时发现,当前类案检索机制运行处于"智能不足而耗时有余"的尴尬之境,检索结果粗糙难以辨识,类案无法精确识别,裁判规则提取困难,对类案检索结果如何参照、参照的标准均未明确,法官经常陷入对检索结果甄别的泥潭及结果运用规则不明情形下无规可循的窘迫境地,阻碍了通过类案检索达到类案类判愿景的实现。破解上述难题的路径在于明确类案检索制度的功能定位,增强技术与司法的耦合度,优化人工智能对检索结果供给,构建类案检索参照规则及激励保障机制,强化类案结果运用监督管理,防止个人偏见植入检索结果造成个案不公,做到"快速找法、统一适法",实现裁判尺度的统一。 

【文章来源】:法律适用. 2020,(1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现状具象:类案检索结果运用的真实生态
    (一)检索结果粗糙难于辨识
        1. 杂质多,检索结果不精准。
        2. 层次乱,检索结果非结构性呈现。
        3. 低智能,类案推送水平低。
    (二)深陷差异结果参照困惑
        1. 关联结果反差不知如何应对。
        2. 地方判决迥异不知如何选择。
        3. 权威强弱不均不知如何遵从。
    (三)结果选择植入个人偏好
    (四)检索结果运用恣意无序
        1. 回应不足,方式生硬。
        2. 对类案检索制度的法律效力认识不清。
        3. 结果描述简单,参照论证不足。
        4. 监督程序不规范。
二、成因透视:类案到类判的通道梗阻
    (一)先天不足:类案供给不全面
        1. 案例来源时间过于集中。
        2. 案例来源不广泛。
        3. 案例来源地域分布不均。
    (二)智识不足:类判规则无共识
        1. 思维困局:
        2. 经验迥异:
        3. 选择性检索。
    (三)衔接不畅:缺乏从检索到参照的深度运用规则
        1. 规则阙如,类案参照效力和参照程度不明。
        2. 保障规则失位,有强制检索要求却无激励保障机制。
        3. 本末倒置,检索功能开发运用认识局限。
三、价值回溯:类案检索机制功能审视与厘定
    (一)经验供给:检索结果充当提升裁判效率的智能助手
    (二)个案正义:类案检索功能的终极定位
四、衔接之道:技术理性与价值判断的融合
    (一)技术理性:类判识别的量化分析
        1. 要素归类:
        2. 规则整合:
        3. 优化检索平台:
    (二)价值判断:型塑个案实质正义
    (三)配套搭建:激励与豁免并存的机制保障
        1. 建立检索报告重复利用机制,提高类案裁判效率。
        2. 建立检索报告的有偿奖励机制,提高检索积极性。
        3. 建立检索能力考核机制,提高法官类案经验。
        4. 建立检索差错和结论偏离责任豁免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个案正义视角下司法人工智能的功能与限度[J]. 沈寨.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2]我国指导性案例援引的制度逻辑——以司法效率为视角的分析[J]. 张婷婷.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06)
[3]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实现类案类判[J]. 左卫民.  中国法律评论. 2018(02)
[4]司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开发的技术障碍[J]. 王禄生.  中国法律评论. 2018(02)
[5]判例自发性运用现象的生成与效应[J]. 顾培东.  法学研究. 2018(02)
[6]案例指导制度下的法律论证--以同案判断的证成为中心[J]. 王彬.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7(03)
[7]大数据在事实认定中作用机制分析[J]. 周蔚.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5(06)
[8]司法裁判中的隐性知识论纲[J]. 胡学军,涂书田.  现代法学. 2010(05)
[9]论法律的实践理性与法官培训模式选择[J]. 吕忠梅.  理论月刊. 2006(11)
[10]论物的损坏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联——一种功能主义的诠释[J]. 常鹏翱.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5(01)



本文编号:3418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418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1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