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退出机制研究
[Abstract]:The legal typ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include social organizations, private non-enterprise units and foundations, cancellation, revocation and outlawing are the three ways for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withdraw. The management organ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eliminate out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which are not in line with the policy through the irregular and large-scale clean-up and rectification,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normal state of social governance. The withdrawal system of American, British, German and Japanese social organizations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by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e system experience of company dissolution and liquidation in Company Law and Enterprise bankruptcy Law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withdrawal mechanism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improve the withdrawal mechanism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1) carry out the concept of voluntary public welfare and form a voluntary withdrawal mechanism, supplemented by compulsion; (2) reduce the threshold of entry for social organizations, (3) establishing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evaluation and early warning; (4) clearly stipulating the relevant legal responsibility and disposal method of surplus property whe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withdraw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培峰;欧盟国家的社团立法:一个初步的介绍[J];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03期
2 林莉红;;民间组织合法性问题的法律学解析——以民间法律援助组织为视角[J];中国法学;2006年01期
3 王建芹;我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及立法思路探讨[J];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玲;破产机制的完善与失业保障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李明发;;信用制度的民事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赵江涛;;论我国监护制度的立法完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余春阳;;浅论我国破产和解制度对债权人的保护[J];北方经济;2006年12期
6 章武生,杨严炎;德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之评析[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7 沈健;比较与借鉴:鉴定人制度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4年02期
8 周兴生;;关于《庄子·天道》中裁判方法与拉伦茨裁判方法本质诸问题——道家裁判技术发微[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9 关宝军;;当代价值冲突的实质及其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5期
10 王洪才;论高教研究的四种范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秋瑰;;博客力量与中国现状——从中美博客热点差异看中国博客的现实发展[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曹晓如;;论税法解释的目标与原则[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葛宇宁;张四化;;制约关系“两独”在刑事案件事实认定中的运用[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燕继荣;;对于服务型政府改革的思考[A];中国改革论坛文集[C];2007年
6 陆明远;;政府规制与中国民间组织发展[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陆明远;;民间组织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功能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涂文静;;非政府组织在农村社会救助中的作用空间探讨[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沈湘平;;略论风险与和谐[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李仕春;民事保全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5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10 李建英;乌托邦理想的超越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芳;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问题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2 彭书清;支付终结法律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刘楠祺;合伙企业破产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4 唐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意识形态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杨庆玖;破产重整营业执业人制度及债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6 华立军;论我国重整法律制度的建构[D];浙江大学;2002年
7 沈烨;国际大额资金划拨的法律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8 李凯;参与式银团贷款协议的法律问题探析[D];厦门大学;2001年
9 张颖;破产程序中的有担保债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10 李洁华;英国破产管理人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8期
2 刘云升;国家所有权面临新的挑战──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对国家所有权制度的构建[J];河北法学;2001年01期
3 段华洽;王荣科;;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问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崔卓兰,吕艳辉;行政许可的学理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5 于晓虹,李姿姿;当代中国社团官民二重性的制度分析──以北京市海淀区个私协会为个案[J];开放时代;2001年09期
6 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J];法学研究;2004年02期
7 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1年01期
8 田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一个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视角的分析[J];学术研究;2005年01期
9 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磊;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30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2230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