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公司法规则的回应力——一个政策性的边缘理解

发布时间:2019-02-23 23:40
【摘要】:法律现实主义者十分关注法律的回应力。按照法律回应力的分析工具,最佳的公司法模式是有很强"回应性的公司法"。全球公司法的回应力模型可以区分为私人方向的回应模型和公共方向的回应模型,中国大体居于一种中间主义的状态。公司法的回应力取决于利益主体的识别、利益机制的设计以及回应成本、回应时机的考量。按照法律分工的模式,中国公司法的回应力应更集中于公司、股东以及董事、高管的利益调整,淡化其他的回应需求;要细分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层次;在回应成本和回应时机上进行改良,强化立法性、民间性、司法性回应机制,成立公司法改革检讨委员会、承认公司内部解决纠纷的能力、成立专门的公司法审判庭或者商事法院、促使裁判文书公共化。不同的公司法回应力政策会产生不同的系统性效应,导致不同的"习惯性沉淀"。要使沉淀的"法律资本"有用武之地,公司法必须持续保持其回应力。
[Abstract]:Legal realists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responsiveness of the law.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ool of legal response, the best model of company law is the company law with strong responsiveness. The response force model of the global company law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response model of the private direction and the response model of the public direction. The response power of company law depend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takeholders, the design of the interest mechanism, the cost of the response,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timing of the response. According to the mode of division of labor in law, the responding power of Chinese company law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shareholders, directors and executives, desalinate other response needs, and subdivide the benefit levels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 To improve the response cost and timing, to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ve, folk and judicial response mechanisms, to set up a company law reform review committee, and to recognize the ability of the company to resolve disputes within the compan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pecial company law court or commercial court, to promote the publicity of adjudication documents. Different policy of company law responsiveness will produce different systematic effect, and lead to different "habitual precipita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precipitated legal capita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xert its ability, the company law must keep its responsivenes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国有企业的法律调控模式研究”(10AFX013)
【分类号】:D912.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易继明;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J];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运策;陪审制度的基础性价值论略[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孙丽岩;授益行政行为性质辨析[J];当代法学;2005年01期

3 万毅;林喜芬;;现代刑事诉讼法的“帝王"原则:程序法定原则重述[J];当代法学;2006年01期

4 王洪丽,桂梁;民间法:一种法的社会学视角[J];东方论坛;2004年04期

5 杨解君;论行政法概念的哲学视野[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王安异,毛卉;论审判的自治与控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吕忠梅,鄢斌;论经济法的程序理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庞凌;法院政治功能的学理疏释[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陈金钊;目的解释方法及其意义[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丁道勤;行政管制下的司法缺位——对我国公用电信网间互联互通争议解决机制之探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楠;法律的确定性问题[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2 朱春霞;论信息公开[D];复旦大学;2005年

3 翁有为;从专员区公署制到地区行署制的法制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毕可志;利益平衡机制的行政法表达[D];吉林大学;2006年

5 高耀丽;英国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武飞;法律解释:服从抑或创造[D];山东大学;2006年

7 戴庆康;权利秩序的伦理正当性[D];东南大学;2005年

8 唐皇凤;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D];复旦大学;2006年

9 孙祥壮;知识产权法治构造的理论逻辑[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邵珊;威尔逊的文学与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静;吉林省电子政务建设政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2 王娜;科技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变迁的互动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朱峰;公用企业的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万莉莉;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李学辉;关于建立我国统一知识产权上诉法院问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程林森;股份有限公司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7 李化;试论中国近代典权制度的变迁[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叶静;论我国行政听证程序的排除适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9 闫劲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审判公正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剑英;自由大学:知识分子“机会之门”[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蒋大兴;;审判何须对抗——商事审判“柔性”的一面[J];中国法学;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伟;许俊;;浅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法律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李小年;;联合国新运输法对记名提单规则的统一及对我国的启示[J];太平洋学报;2009年06期

3 叶明;经济法偏重法律标准的原因及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1期

4 李强;;法律、制度与上市公司最佳股权结构[J];财贸研究;2008年03期

5 金小刚;;对公贷款监管法律规则体系研究[J];甘肃金融;2009年11期

6 孙林;;铁路国际化战略中的法制[J];铁道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7 赵晓光;深化公司法理论研究,加快公司法改革步伐——读王庆军教授《公司法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吴建斌;;当代经济法学研究 主持人语[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王保树;竞争与发展:公司法改革面临的主题[J];现代法学;2003年03期

10 章晓琴;公司法改革和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淳锷;;公司法实施的激励机制研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徐卫东;;保险基金投资技术分析之法律价值研究[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3 徐卫东;;论商事法律对行为人意思自治的合理限制[A];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2001)[C];2001年

4 何志鹏;;完善海商信用规则的思考[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5 吴越;;公司人格本质与社会责任的三种维度[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6 王远均;;论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制度的价值目标[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7 谈李荣;;信托型私募股权基金的制度框架、运作机制与法律规制[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8 王强;;我国关联公司的公司法规制[A];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范一丁;;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结构[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业务委员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许光玉;龙玉兰;;提单若干法律问题的论述(之五)——关于倒签提单及预借提单[A];中国律师2004年海商法研讨会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海商海事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郭振纲;入世:法律规则成为企业“航标”[N];工人日报;2001年

2 许晖 郭燕春;公司法改革重在放松管制[N];中国商报;2002年

3 钱学凯 北京市中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铁矿石谈判应求助于国际化法律规则[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4 王健;浅议新《公司法》中的公司资本制度[N];江苏经济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蒋安杰 王林清;公司法改革世界瞩目[N];法制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钱昊e,

本文编号:2429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2429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7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