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3 11:26

  本文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若干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世纪初的“次贷危机”给世界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各国金融体系重建步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症结在于不良资产的积聚衍生和金融监管的严重滞后。不良资产是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银行业的发展产生的问题,由于金融业的高风险性质和本身自带的违约成本,加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全球流转加速、国际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迅猛发展,不良资产已成为各国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桎梏。数额巨大的不良金融资产使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堪重荷,大大冲淡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增加了金融风险,为经济金融危机埋下隐患。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各国采取多种应对之策。然而,化解不良资产的方法又可能造成资产风险的进一步积聚和放大。例如,次级贷款证券化,就被认为是引起本次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在化解不良资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方法偏差,其危害持续而深远。因此,如何处置不良资产,一直是国际金融业发展和风险防范不容回避的一大核心问题。本文正是站在不良资产处置的前沿,结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组织形式,对不良资产的适当处置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前景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探寻其今后的改革方向和路径。 通常,各国采取流量或者存量的方法解决金融体系内的过多坏账问题。存量的解决主要是通过成立专门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进行接收和处置,改善原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情况,使本国的金融市场得以稳定。资产管理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但在我国依旧是属于新兴事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转型,银行业在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不良资产率一度高企,亚洲金融危机后更是急剧升高。为维护我国的金融稳定和安全,我国于1999年相继成立了信达、长城、东方和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和处置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不良资产。这些资产管理公司的产生和运行开辟了我国对不良金融资产进行专业管理的先河,通过借鉴外国相关行业经验,我国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金融资产进行处理,不仅降低了金融风险,而且推动了四大专业银行的股改上市,进一步深化了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目前,虽然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已经告一段落,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资产处置的任务依旧繁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有效运作,离不开法律的规范。本文着重从法律角度,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及其运行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为银行不良资产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概述。本章着重从银行内部因素、政府政策因素和企业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阐述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概念、特征与所面临的风险。此外,还概括介绍了我国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转历程和转型之路及其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在讨论传统公司治理理论和借鉴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的经验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股权结构、资本结构和治理机构三个方面的不足,对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提出建议。 第三章详细分析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收购过程中的定价、融资渠道等问题,此外,专门研究了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相关法律问题,如不良资产转让的生效要件、不良资产收购行为的可诉性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不良资产处置的顺利进行以及处置的最终收益均有重要影响。 第四章采用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目前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处置的五种主要方式,即债务重组、资产转让、债转股和资产证券化、诉讼追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其在实践中的法律运用。 第五章考察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现有监管体制的挑战,指出由此引发的监管体制方面的问题,提出在当前多头监管模式实际存在的情况下,要完善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部监管,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监管协调委员会。 第六章在借鉴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立法经验和阐述我国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环境和法律地位的基础上,运用法理学的价值分析方法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了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中的法律障碍,并就其今后法律体系的完善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具体来说,在组织形态、法人治理、债权债务承继、监管、信息披露、法律适用、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建立一个以《公司法》为一般法、以条例为特殊法、辅之以相关金融法律法规的资产管理公司法律体系。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不良资产 处置 法律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96.2;D922.28
【目录】:
  • 论文创新点5-6
  • 目录6-9
  • 中文摘要9-11
  • Abstract11-14
  • 0 引言14-18
  • 0.1.1 本文的研究背景14
  • 0.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
  • 0.1.3 本文的研究方法16-18
  • 1 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18-31
  • 1.1 银行不良资产概述18-23
  • 1.1.1 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和法律特征18-19
  • 1.1.2 与不良贷款有关的几个理论19-21
  • 1.1.3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分类21-22
  • 1.1.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22-23
  • 1.1.5 银行不良资产的危害23
  • 1.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概述23-26
  • 1.2.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义和特征23-25
  • 1.2.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类型25-26
  • 1.2.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面临的风险26
  • 1.3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历史演进26-30
  • 1.3.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中的作用26-27
  • 1.3.2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历史发展27-28
  • 1.3.3 我国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路径28-30
  • 1.4 小结30-31
  • 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31-50
  • 2.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传统公司法理论31-36
  • 2.1.1 传统公司法关于公司的理论31-32
  • 2.1.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传统公司法理论的挑战32-36
  • 2.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36-47
  • 2.2.1 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概念36
  • 2.2.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结构36-38
  • 2.2.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结构38
  • 2.2.4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治理机构38-47
  • 2.3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47-48
  • 2.3.1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47
  • 2.3.2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47-48
  • 2.4 小结48-50
  • 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收购50-64
  • 3.1 资产收购与不良资产获取50-53
  • 3.1.1 资产收购的含义和范围50
  • 3.1.2 不良资产的获取50-52
  • 3.1.3 资产收购的定价52-53
  • 3.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分析53-56
  • 3.2.1 政府援助53-54
  • 3.2.2 中央银行融资54-55
  • 3.2.3 发行债券55
  • 3.2.4 募集基金55-56
  • 3.3 不良资产收购中的法律问题56-62
  • 3.3.1 不良资产收购中的当事人分析56-57
  • 3.3.2 不良资产收购的法律性质分析57-58
  • 3.3.3 不良资产收购实践中的常见法律问题58-61
  • 3.3.4 非金融不良债权收购的有关法律问题61-62
  • 3.4 小结62-64
  • 4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64-90
  • 4.1 资产处置业务概述64-67
  • 4.1.1 资产处置的概念64
  • 4.1.2 影响资产处置的关键因素64
  • 4.1.3 资产管理公司常见的资产处置方式64-66
  • 4.1.4 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新举措66-67
  • 4.2 债务重组67-73
  • 4.2.1 债务重组概述67-68
  • 4.2.2 债务重组的主要方式及风险规避68-69
  • 4.2.3 债务重组案例分析:通过债务重组增值运作——AW国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处置案例69-73
  • 4.3 债权转让73-77
  • 4.3.1 债权转让概述73
  • 4.3.2 债权转让的主要方式73-74
  • 4.3.3 我国债权转让的法律问题74-75
  • 4.3.4 债权转让案例分析:H资产管理公司JS地区资产包转让75-77
  • 4.4 债转股77-80
  • 4.4.1 债转股概述77-78
  • 4.4.2 实施债转股的优劣分析78
  • 4.4.3 债转股案例分析:大债权人成为大股东——GH饭店债转股方案78-80
  • 4.5 资产证券化80-84
  • 4.5.1 资产证券化概述80-81
  • 4.5.2 资产证券化运作中的法律问题81-82
  • 4.5.3 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82-84
  • 4.6 印度《金融资产证券化及重组与担保物权的强制实现法》及其借鉴84-89
  • 4.6.1 《SARFESI》的出台背景84-86
  • 4.6.2 《SARFESI》的主要内容86-88
  • 4.6.3 对《SARFESI》评价88-89
  • 4.7 小结89-90
  • 5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90-111
  • 5.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金融监管体制的挑战90-92
  • 5.1.1 金融监管概述90
  • 5.1.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现有金融监管体制的挑战90-92
  • 5.2 影子银行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92-103
  • 5.2.1 影子银行的涵义及其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关系92-96
  • 5.2.2 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及其监管的影响96-97
  • 5.2.3 影子银行监管的国际动态及措施97-100
  • 5.2.4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监管建议100-103
  • 5.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模式研究103-109
  • 5.3.1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现状103-105
  • 5.3.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目标监管的合理性105-107
  • 5.3.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目标监管的可行性107-108
  • 5.3.4 推进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目标监管的建议108-109
  • 5.4 小结109-111
  • 6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立法111-129
  • 6.1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立法的必要性分析111
  • 6.2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环境分析111-117
  • 6.2.1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立法发展111-116
  • 6.2.2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中面临的法律困境116-117
  • 6.3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立法的理论分析117-119
  • 6.3.1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立法的法理分析117-119
  • 6.3.2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立法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119
  • 6.4 股份制改造背景下相关法律问题及完善建议119-128
  • 6.4.1 组织形态120-121
  • 6.4.2 法人治理121-122
  • 6.4.3 债权债务的承继122-123
  • 6.4.4 监管123-125
  • 6.4.5 信息披露125-126
  • 6.4.6 法律适用126-128
  • 6.5 小结128-129
  • 结语129-130
  • 参考文献130-135
  • 后记1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沛霖;;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卢阳春,宣迅;信息约束与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效率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期

3 朱敏;杜水英;;浅议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J];经营管理者;2012年14期

4 甘肃银监局课题组;柳楼;齐继红;张海燕;胥明;;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情况调查[J];甘肃金融;2008年01期

5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广西监管局课题组;廖有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金融研究;2007年07期

6 郭宏宇;;美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问题与启示[J];银行家;2011年07期

7 孙英伟;;资产证券化中风险隔离机制的构造[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覃道爱;;我国的影子银行及其监管对策[J];海南金融;2012年03期

9 徐懿;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体制改革[J];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10期

10 宋丽智;胡宏兵;;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解读——兼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借鉴与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震华;各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与防范的法律问题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丽;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方向的探索[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若干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7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387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2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