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论澜沧江—湄公河四国联合执法机制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7-10-24 11:08

  本文关键词:论澜沧江—湄公河四国联合执法机制的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澜沧江—湄公河 联合执法 国际机制 国际合作


【摘要】:国际水道包括界河、多国河流以及跨国运河等,因其水体的跨国流动性关联着各沿岸国的经济、政治和环境安全,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紧密相关。我国是世界上国际水道较多的国家,其中澜沧江——湄公河是我国西南部十分重要的一条国际水道,同时它也是一条多国河流。由于多国河流各沿岸国分别对位于其领土的一段拥有主权,而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又往往影响各沿岸国利益,因此,对多国河流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水资源分配等通常都需要与国家主权原则相协调,,需要各沿岸国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应遵守多国河流沿岸国应承担的相关义务。多国河流的跨国性使得对其利用和保护需要各沿岸国的相互合作,而由于各沿岸国在河流上存在着共同利益,也使沿岸国间的合作成为可能。 2011年的“10·5湄公河惨案”使得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航运安全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同时也给沿岸各国敲响了警钟。该案发生后,中方积极主导建立中、老、缅、泰四国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目前已开展多次联合巡逻执法,并开展了两次联合查缉活动。虽然四国都同意要加强合作以共同应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安全威胁,但尚未提出明确的合作计划与方案,而对合作的法律基础、基本原则、合作方式等问题亦需深入探讨。因此,如何构建一个综合整治澜沧江——湄公河航运安全的长效合作机制便是本文需要探讨的中心议题。本文将从澜沧江——湄公河的地理特点和航运价值、安全现状出发,结合国际法、国内法,分析论证澜沧江——湄公河四国联合执法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探讨澜沧江——湄公河四国联合执法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思路。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澜沧江——湄公河的地理特点,论证其法律地位,分析其航运价值,然后阐述其航运安全历史与现状。第二部分简要界定本文所指的“联合执法机制”,分析了构建澜沧江—湄公河四国联合执法机制必要性:首先,非传统安全威胁单靠一国之力难以应对;其次,中国改善周边地区安全环境的需要;再次,现阶段执法安全合作尚需深入。而四国的共同利益、相关国际法依据的适用也为构建机制提供了可行性。第三部分介绍了莱茵河、多瑙河的管理合作模式,总结了其成功的经验,希望为澜沧江—湄公河四国联合执法机制的构建提供实践借鉴。第四部分论述了构建这一机制应遵守国家主权与国际合作原则以及平等互助原则,并思考了机制构建的思路。
【关键词】:澜沧江—湄公河 联合执法 国际机制 国际合作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93.5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一、 澜沧江——湄公河基本情况11-18
  • (一) 澜沧江——湄公河的地理特点和法律地位11-15
  • (二) 澜沧江——湄公河的航运价值15-17
  • (三) 澜沧江——湄公河的航运安全历史与现状17-18
  • 二、 澜沧江—湄公河四国联合执法机制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8-32
  • (一) 联合执法机制概述18-19
  • (二) 澜沧江—湄公河四国联合执法机制构建的必要性19-24
  • (三) 澜沧江—湄公河四国联合执法机制构建的可行性24-32
  • 三、 国际上跨国界河流管理合作的先进经验与借鉴32-37
  • (一) 国际上跨国界河流管理合作概况32-35
  • (二) 国际上跨国界河流管理合作的主要经验35-37
  • 四、 澜沧江—湄公河四国联合执法机制构建的原则与思路37-42
  • (一) 基本原则37-38
  • (二) 机制构建的具体思路38-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祁苑玲;依托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消除“金三角”的贫困和毒品[J];东南亚纵横;2005年06期

2 郭延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及评估[J];东岳论丛;2011年04期

3 王志坚;;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国际河流合作——以中东两河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2期

4 R.施塔德勒;陈桂蓉;张兰;;多瑙河流域跨界管理[J];水利水电快报;2009年09期

5 边永民;;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的法律制度评论[J];政法论坛;2010年04期

6 傅志明;;关于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健康安全有序发展的思考[J];中国水运;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1088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088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8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